关键词:
海洋生物学
浮游植物
种类组成
群落结构
多样性
春季
陆架区
南海
摘要:
据2007年春季在南海西北部陆架区海域进行的网采浮游植物调查数据,分析了浮游植物群落的结构特征.此次共鉴定出浮游植物4门318种,其中硅藻类183种,甲藻类128种,蓝藻类5种,金藻类2种.大部分海域浮游植物种类数在40~70种之间,外海区域的种类数稍高于沿岸.浮游植物密度的变化范围为0.22×104~3 683.85×104 cells/m3,平均值(标准偏差)为97.49×104(±437.38×104)cells/m3.其高值区主要位于粤西近岸海域,向外海呈递减趋势.调查海域硅藻类的平均密度(标准偏差)最高,为93.82×104(±434.34×104)cells/m3;甲藻类的次之,为3.65×104(±9.08×104)cells/m3.浮游植物优势种主要有拟旋链角毛藻(Chaetoceros pseudocurvisetus)、细弱海链藻(Thalassiosira subtilis)、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 costatum)、劳氏角毛藻(Chaetoceros loren-zianus)和菱形海线藻(Thalassionema nitzschioides).该调查海域浮游植物多样性指数的变化范围为1.48~6.23,平均值(标准偏差)为4.70(±1.03),其分布趋势与浮游植物密度的分布趋势大致相反.将站位依等深线划分为粤西近岸海区、琼东南近岸海区和外海海区,应用非度量多维标度(nMDS)和聚类分析法分析这3个海区的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差异,并通过ANOSIM和SIMPER进行检验.结果表明3个海区之间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具有显著性差异,且粤西近岸海区与外海海区之间差异性较高.近岸种拟旋链角毛藻和中肋骨条藻在粤西近岸海区为最主要的优势种,而外海海区优势种较多,且大部分为大洋暖水性种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