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浮游植物
细胞活性
数字全息
深度学习
颗粒有机物
摘要:
颗粒有机物(Particulate organic matter,POM)从真光层向海底的输运是海洋碳循环的重要环节,也是碳迁移和埋藏的主要形式。可沉降POM的形成与浮游植物的细胞活性密切相关,量化不同活性的浮游植物对可沉降POM的贡献对于了解海洋上层有机物命运和理解生物泵模型具有重要意义。浮游植物的活性状态是多种环境因子综合作用的结果,在个体水平上探讨环境因子对浮游植物细胞活性的影响对于理解海洋生态系统的运作、预测和评估海洋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具有重要的意义。然而,现有的浮游植物细胞活性识别方法,如:染色法、流式细胞法、叶绿素荧光法、酶法等,大多借鉴自动物细胞的活性识别。存在着需要染色,引入外源物质,无法定量,不能适应海上应用等问题,大大限制了海洋浮游植物相关研究的发展。为此,本文聚焦海洋研究中浮游植物细胞活性识别的需求,针对现有识别方法的局限性,开展了一系列研究,取得了以下成果:(1)根据细胞折射率、染色结果和生长曲线的区别,将浮游植物的活性状态分为:活跃、衰弱和死亡三种。分析了不同活性的藻细胞对光场的调制作用,为基于数字全息成像和深度学习的细胞活性识别模型的建立奠定了理论基础。(2)提出了一种基于数字全息和深度学习的浮游植物细胞活性识别方法(Holo-deep法)。该方法的硬件部分由数字全息成像系统构成,基于光的干涉原理,将照射到藻细胞上发生偏折的物光和未偏折的参考光之间的干涉图样存储为数字图像,然后通过数值衍射计算重建物光场的波前,获得藻细胞的振幅和相位图像。算法部分基于深度学习的VGG16卷积模型,通过多重卷积运算,提取浮游植物细胞全息再现像中能够表征细胞活性的高维特征,实现了对浮游植物细胞活性的三分类。Holo-deep法具有无标记,非入侵,不引入外源物质的特点,既能实现对大量藻细胞的快速活性识别,又能对单个细胞进行长时序跟踪观测,既能反映细胞的死和活,还能反映介于二者之间的衰弱状态。(3)将Holo-deep法应用于海洋浮游植物的生态研究中,开展了环境因子对浮游植物细胞活性影响的研究。首先,通过实验室内的变温实验,研究不同温度变化过程对赤潮藻活性的不同影响,证明高温导致的热损伤是降低藻细胞活性、抑制种群增长速度的主要原因。这启示我们在未来的有害藻华监测中更应关注藻细胞自身的微观特征。接下来,在东海开展了浮游植物细胞活性的现场观测,研究环境因子对东海浮游植物种群生长的影响。结果显示,春季东海海域的表层浮游植物的细胞活性受到海表温度和营养盐水平的影响。其中,温度主要影响衰弱细胞占比,但是对死亡细胞占比的影响不显著。营养盐水平对藻细胞活性的影响则存在一个阈值。当硝酸盐浓度<7.0 μmol·L-1且磷酸盐浓度<0.6 μmol·L-1时,衰弱、死亡细胞占比与叶绿素a浓度呈正相关关系。当硝酸盐浓度>7.0 μmol·L-1或磷酸盐浓度>0.6 μmol·L-1时,上述相关关系不再成立。(4)将Holo-deep法应用于海洋颗粒有机碳研究中,探索了不同活性的浮游植物与海洋可沉降POM之间的量化关系。根据可沉降POM的粒径范围,用POC>75(粒径大于75 μm的POM的碳含量)来表征可沉降POM。首先通过对不同种类藻细胞的实验室培养,发现每天观测到的死亡藻细胞数量的累加与POC>75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该结果表明,可沉降POM主要是由浮游植物细胞死亡裂解后的碎屑凝聚而成。随后,在东海海域进行了现场培养实验,探究自然海域中浮游植物的死亡与POC>75的时空变化关系。实验结果表明浮游植物的死亡是POC>75形成的主控因素之一,且东海海域表层POC>75的累积质量与浮游植物细胞的累积死亡数之间存在以下关系:POC>75累积质量(mg)=0.487×藻细胞累积死亡数(/104)+0.069。本研究借助Holo-deep法,阐释了浮游植物细胞活性和可沉降POM之间的定量关系,为完善东海碳通量模型提供了科学依据,同时也加深了对海洋生物碳泵的理解。综上,本文不仅开展了基于数字全息的浮游植物细胞活性识别的方法研究,而且探索了东海海域环境因子对浮游植物细胞活性的影响以及浮游植物死亡对可沉降POM的贡献。从浮游植物细胞活性状态的角度对海洋生物泵研究中的一些问题提出了新的见解,同时为海洋浮游植物的现场观测和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