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离子交换膜
相转化法
DLP三维成型技术
摘要:
电渗析技术作为一种电膜驱动的过程,近几十年来在水处理方面迅速发展。离子交换膜作为电渗析技术的核心部件,为扩大其在我国的应用、发展,需加快功能性离子交换膜的研究,以适应不同产业的需求。传统方法所制备的离子膜结构相对致密且难以进行孔径调控,这也制约了其发展。而制膜手段的改变可以较大程度地调整膜的结构,使其有着不同的应用可能性。本文中使用相转化技术和数字光处理(Digital Light Processing,DLP)三维成型技术制备出了两种结构截然相反的离子交换膜。相转化技术所制备的疏松型离子膜被应用于水和带电有机小分子(染料)的分离。而DLP三维成型技术所制备的致密型离子膜在被用来探究传统性能(水-盐分离)以外,还被应用于普通离子膜所无法实现的单价选择性分离(Cl-和 SO42-)。
在相转化体系中,通过调节磺化聚醚砜与聚醚砜共混比,制备出一系列结构的疏松型阳膜。通过水-染料分离实验发现,相转化法离子膜的疏松结构,使得染料离子可以较为轻易地过膜运输。并且这种结构特点放大了渗透迁移的作用,使得水-染料的传质平衡偏移,进而有着较为明显的水-染料分离平台值。同时,水-染料分离的效果与膜结构和活性位点数(磺酸基团数量)有着密切的联系。膜孔隙率的降低会阻碍溶剂离子到达膜内的活性位点,削弱染料离子的运输,同时使得水的渗透迁移值降低。而增加膜内活性位点数,则增强了膜对染料离子的传质能力,并促进了膜通道的打开,进而增强了染料离子的迁移,但这同时也造成了渗透水迁移值的增加。二者相互作用,共同影响了膜的水-染料分离性能。整体看来相转化法所制膜的分离性能较好,染料淡化率和浓缩率分别在89.6%-97.1%;160.4%-174.9%之间。
在DLP 3D打印体系中,通过调节打印参数(固化时间、打印层数)、铸膜液配方(PEGDA分子量、VBC含量)打印出不同结构的基膜,并结合季铵化的后处理方式,制备出一系列致密型阴膜。DLP 3D打印膜的低吸水率(10.8%-15.1%)和结构上的致密性使其离子传输能力和阻挡渗透水迁移的能力皆强于商业膜(SYMA-1),进而水-盐分离效果上升。其盐去除率和浓缩率分别可达到97.5%-98.7%;165.8%-174.1%。
探究不同膜参数和电流密度对水-盐传输机制的影响,得出以下结论。增加固化时间有利于增强官能团前驱体的聚合程度,但过度的曝光也会使得骨架单体的聚合开始占据主导地位。因此DLP 3D打印膜有其最优固化时间(此实验条件下为40 min),此时膜的离子传输性能最强,电迁移相比于压差渗透的优势更为明显,水-盐分离性能最强,同时经济可行性也最佳。在打印层数方面,双层打印与单层打印皆无分层现象。相比于单层打印,双层打印更有利于增加膜的整体聚合程度,从而使得固定基团浓度升高,膜的离子传输性能增强,进而水-盐分离性能上升。并且双层打印也有着更好的经济可行性。在PEGDA分子量方面,成膜机理有待进一步讨论。但本研究发现PEGDA-400时,膜的固定基团浓度最低,离子运输能力最弱,并制约了水-盐分离性能。PEGDA-700时,膜的固定基团浓度最高,离子运输能力最强,但受到渗透水迁移值增加的影响,其水-盐分离性能逊于PEGDA-200。但受到膜面电阻的影响,PEGDA-700经济可行性优于PEGDA-200,两者在水-盐分离能力和经济效益方面各有优劣。在VBC含量方面,当其占比从10%升高至20%时,膜的骨架单体聚合程度会降低,官能团前驱体的聚合程度升高,从而离子传输性能增强。但更为疏松的骨架结构也使得膜的渗透水迁移值增加,从而抵消了离子迁移值增加所带来的正面影响,进而水-盐分离性能降低。但VBC含量的增加提高了膜的导电能力,使其经济可行性增强。在电流密度方面,当电流密度从200 A·m-2增加至400 A·m-2时,电流密度的升高增强了离子运输能力,使得水-盐分离性能增强,但这同时也造成了能耗的上升和电流效率的下降,进而经济效益变差。
这项工作同时也提出了一种单价选择性离子交换膜的新型合成策略。在100 A·m-2的电流密度下,DLP 3D打印膜最高可以实现24.0的Cl-/SO42-选择性以及81.4%的分离纯度,展示出了较为出色的Cl-/SO42-分离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