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硫自养反硝化
总溶解固体
盐度
抗生素胁迫
宏基因组学
摘要:
硫自养反硝化工艺具有无需外加碳源、操作运行简单、处理效率高等优势,在市政污水、工业废水等水处理中,均展现出优异的脱氮能力,具有极为广阔的应用前景。但该工艺的脱氮性能易受水力负荷、盐度以及抗生素浓度影响,因此本研究拟采用硫自养反硝化工艺对市政污水、电镀废水和海水养殖废水进行脱氮处理,旨在探讨在不同胁迫条件下硫自养反硝化微生物的脱氮性能及响应机制,为提升工艺脱氮能力的策略制定提供理论依据。
本研究通过缩短HRT、提高进水NO3--N浓度,考察了硫自养反硝化工艺的脱氮极限,同时解析了胞外聚合物(Extracellular polymer substances,EPS)、酰基高丝氨酸内酯(Acyl-homoserine lactones,AHLs)以及微生物代谢机制的变化特征。在此基础上,探讨了该工艺对高盐废水的处理能力。对实际电镀废水和模拟高总溶解固体(Total dissolved solids,TDS)废水的长期实验,阐明了TDS单一胁迫和Ca2+、TDS复合胁迫对工艺脱氮性能的影响,同时考察了各阶段微生物群落结构、氮硫代谢途径及相关功能基因的响应特征。通过对投加磺胺甲恶唑(Sulfamethoxazole,SMX)和诺氟沙星(Norfloxacin,NOR)的模拟海水养殖废水进行长期实验,探究了单一及复合抗生素胁迫对硫自养反硝化系统的短期和长期影响,期望揭示在抗生素胁迫下EPS、AHLs、微生物群落结构以及功能基因的协同变化规律。为硫自养反硝化微生物在高盐环境下的微观调控提供理论支撑,进而为硫自养反硝化工艺在特种废水处理中的应用提供新思路。主要结论如下:
(1)在探究工艺的极限脱氮能力方面,相较缩短HRT,提高进水NO3--N浓度对系统内微生物的冲击较小,微生物会分泌大量EPS和氨基酸以应对外界环境压力,EPS总量从G4阶段的254.71 mg/g SS上升至G7阶段的449.13 mg/g SS。缩短HRT有利于菌群多样性和均匀度的增加,系统倾向于多样化功能发展;而提高NO3--N浓度则会大幅削弱系统的多样性。缩短HRT组和提高NO3--N浓度组微生物系统中均存在以脱氮和分泌AHLs为主要功能的biomarker且差异显著,提高NO3--N浓度组中的biomarker功能更多样化,包括分泌色氨酸(Tryptophane,Trp)、蛋白(Protein,PN)及促进细胞凋亡等功能,多途径强化系统的脱氮性能。代谢通路预测结果表明,缩短HRT可以促进功能微生物快速传代以应对冲击。代谢途径分析表明系统内主要的氮代谢通路是反硝化,硫代谢通路则由亚硫酸盐转化、PAPS转化和APS转化三部分组成。对参与反硝化过程的功能基因分析发现,虽然缩短HRT和提高进水NO3--N含量会改变各菌属中反硝化基因的丰度,但基因之间可以相互替代以维持系统稳定。
(2)基于高TDS条件下硫自养反硝化工艺的脱氮性能,发现硫自养反硝化微生物对高TDS具有良好的耐受性,进水TDS大于4000 mg/L时,系统仍能维持90.65%的脱氮率。高TDS可促进强化污泥的疏水性、聚集性和机械强度,刺激C6-HSL、3OC6-HSL和3OC8-HSL的分泌,强化微生物聚集。低浓度Ca2+会显著增加PN和多糖(Polysaccharide,PS)的含量,强化絮体形成与稳定,而高浓度Ca2+则会抑制微生物活性,导致PN分泌量减少。微生物多样性结果表明,低浓度的Ca2+和TDS含量有利于提高菌群丰富度,Ca2+会促进Ferritrophicum增殖以推动自养反硝化过程。代谢通路预测结果表明Ca2+应激加强了系统的物质代谢能力,TDS应激则增强了系统对环境变化的感应和调节适应能力,从而有利于脱氮。宏基因组学分析揭示,系统内TDS含量过高会限制一氧化氮还原酶(EC 1.***.2.5)的丰度,而实际电镀废水则会促进Nos Z基因丰度增加;系统主要的硫酸代谢途径为亚硫酸盐-PAPS-APS-硫酸盐,Ca2+和TDS升高会限制EC 2.***.7.4的丰度,影响APS和硫酸盐的转化。
(3)通过对高盐条件下硫自养反硝化工艺的脱氮性能和抗生素降解能力的研究发现,硫自养反硝化微生物对SMX和NOR的耐受性较强,且对抗生素的去除效果较好,复合投加1.00 mg/L SMX和0.40 mg/L NOR后,系统仍可维持90%以上的脱氮率,且出水中SMX和NOR的检出浓度均仅有0.06 mg/L。投加抗生素会刺激微生物分泌更多的PN以抵抗胁迫,但是抗生素的持续作用会导致污泥解体和PS含量减少。单独投加SMX可促进污泥絮凝,而长期复合投加SMX和NOR则会导致生物膜表面松散,机械强度减弱。微生物群落结构分析结果表明复合投加SMX和NOR会降低Proteobacteria和Thiobacillus的相对丰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