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常用邮箱:*
您的手机号码:*
问题描述:
关键词: 生物技术专业 实验材料 荒漠化治理 种质资源普查
摘要: 生物种质资源不仅是生物学相关专业教学、科研成功的决定性材料,也是衡量综合国力的指标之一,更是一个国家重要的战略资源,关系到国家主权和安全。从生物技术本科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入手,融合课程思政元素,阐述了生物技术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实验材料选择的重要性和选择原则。以塔里木大学所处地域及地域生物资源为特色,列举了一系列用于本科生教育教学的、具有独特功能的荒漠生物资源,在完成实验课程教学的同时培养学生保护环境、关心生态恢复、关注荒漠化治理的家国情怀,同时科普了种质资源普查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 工业生物技术 生物技术领域 一流学科建设 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重点研究基地 社会发展需要 高级人才 仪器设备
摘要: 以“四个面向”为指引,围绕《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重点领域优先主题,结合一流学科建设,加强工业生物技术领域关键科学问题和重大创新技术的研究。作为我国工业生物领域的重点研究基地,江南大学工业生物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努力发挥公共研究平台的作用,本着“开放、流动、联合、竞争”的运行机制,构建“专管共享”平台,以推动新思想、新原理不断应用于生产实践为目标,在培养和造就适合科技、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级人才的同时,以一流的仪器设备和管理水平构建重点实验室发展的总体框架。
关键词: 新农科 海洋生物技术 探究式教学 教学模式
摘要: 在“新农科”建设背景下,结合水产养殖学专业特点,以海洋生物技术课为例,从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效果评价3个环节,进行了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的研究与实践,构建了海洋生物技术课探究式教学模式,真正实现了以学生为中心,提高了课程的教学效果,培养了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 粮油饲料资源 生物技术 增值利用 发酵饲料 豆粕替代
摘要: 优质蛋白饲料资源短缺成为影响我国粮食安全的重要变量。我国粮油加工副产物资源丰富,但是饲用价值偏低,通过生物发酵、酶解、合成生物学等现代生物技术对这些资源进行加工处理,能实现资源提质增效,达到替代大豆粕的目的。本文重点综述了发酵饲料、酶解饲料和菌体蛋白饲料的生产工艺、饲用价值以及在豆粕减量替代研究中的应用效果,同时介绍了微生物吸附、降解以及生物酶在脱除真菌毒素上的研究进展,最后对生物发酵饲料的开发、产业化应用、标准制定、行业监管等方面提出了研究展望。本文可为生物技术在粮油饲料资源增值上的应用提供有力指导。
关键词: 中国农业科学院 蚕业研究所 事业单位法人 江苏科技大学 科研机构 生物技术学院 国家级专业 科研基础
摘要: 中国农业科学院蚕业研究所成立于1951年,是以桑、蚕、茧、丝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国家级专业科研机构。2001年3月,与原华东船舶工业学院合并,保留中央科研事业单位法人和职能。2001年9月,在蚕业研究所的科研基础上建立生物技术学院,2004年学校更名为江苏科技大学,2014年起实行所院“两块牌子一套班子”融合发展。
关键词: 奥克托今 迁移转化 微生物降解 基因组学
摘要: 为了深入探究奥克托今(HMX)生产、使用、销毁过程的环境污染与治理问题,分析了HMX在土壤中、地下水中和植物中的迁移转化行为,论述了双电子还原、单电子脱硝和直接环裂解3种HMX微生物降解途径,介绍了HMX胁迫下微生物生理响应机制的研究进展。分析表明利用微生物对HMX污染的土壤和水体进行生物修复是非常有效的,HMX的降解路径及中间代谢产物已较为清楚,目前对HMX有降解能力的菌株以厌氧为主。基于此,指出未来关于微生物降解HMX的3个研究方向:筛选在好氧条件下能高效降解HMX的菌株;使用微生物固定化或添加表面活性剂等生物强化手段增加菌株对HMX的降解效率;从基因组学方面进行微生物降解HMX的机理研究。
关键词: 水处理 离子交换器 衬胶层 原因 处理
摘要: 针对某化肥厂脱盐水装置离子交换器内部衬胶层频繁出现局部剥离分层、鼓包、龟裂而引发的设备腐蚀、泄漏问题,本文从衬胶材质选择、衬胶与金属表面结合情况、衬胶工作环境以及日常检查与维护等方面进行了原因分析,并提出了简单、快速、实用、可靠的衬胶修补处理措施,保证了脱盐水生产工艺的水质指标和离子交换器设备的运行安全。
关键词: 合成生物学 交叉学科 信息学 食品领域 基因组学 方法论 发展前景 工程学
摘要: 合成生物学是一门汇集了生物学、基因组学、工程学和信息学等多种学科的交叉学科,是以“建构”为核心的新型技术,提供了可定量、可计算、可预测的全新方法论,正在发展成为一个基础性和工具性的学科。目前,合成生物学已经广泛应用于化工、能源、医疗、食品、农业、材料等领域,展现出了强大的产业应用潜力。
关键词: 基因组学 转录组学 蛋白质组学 代谢组学 微生物组学 中药毒性 中药安全性评价 多组学联用
摘要: 各类组学及其联用技术在中药毒性作用机制、筛选毒性生物标志物、预测中药毒性等方面有一定的应用,但应用范围仍有待扩大。在中药导致器官损伤方面,多用于研究肝毒性。在中药减毒机制方面,蛋白质组学和代谢组学更具优势,二者在探索炮制或配伍使中药减毒增效方面具潜在前景。将组学技术与网络药理学、生物信息学等技术相联用,有利于对中药毒性进行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