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霍乱弧菌
染色体
融合
生长
attB位点
摘要:
目的 研究1株罕见的两条染色体融合为单染色体的霍乱弧菌菌株的基因组及其生物学特征,并与典型的具有两个染色体的霍乱弧菌进行比较。方法 通过短读长和长读长测序相结合的方法测定及分析单染色体菌株VC6047的基因组特征,分析融合方式。通过透射电镜观察菌体形态,观察不同培养温度、pH值、盐浓度和M9以及LB培养基下菌株的生长状况,分析生物膜形成能力以及进入活的非可培养状态(viable but non-culturable, VBNC)的生物学特征。结果 菌株VC6047呈现典型的弧菌特征,染色体的融合位置对应于霍乱弧菌大、小染色体的att B位点(染色体附着位点),也是霍乱弧菌丝状溶源性噬菌体CTXΦ整合的位置。该菌株与第七次大流行菌株处于不同进化分支。培养18 h后,25℃LB培养基条件下以及在37℃,4.0%和5.0%盐浓度LB培养基中菌株VC6047生长高于对比菌株。菌株VC6047仍然具有生物膜形成能力,但相比较于其基因组高度同源的,仍为两个染色体的菌株,菌株VC6047进入VBNC的速率加快,冷适应能力有所降低。结论 大小染色体融合菌株仍基本保持应对优劣环境压力的能力,但发生了一些环境压力适应变化,为菌株染色体融合可能的促成压力研究和微环境适应提供了基础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