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烧伤
感染
脓毒症
宏基因组学
病原体
摘要:
目的基于宏基因组学第二代测序(mNGS)技术,分析烧伤脓毒症患者感染病原体的特征。方法该研究为回顾性观察性研究。2021年7月—2023年12月,郑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烧伤科收治109例符合入选标准的烧伤脓毒症患者,其中男68例,年龄57~92岁;女41例,年龄48~83岁。采集患者住院期间的血液、支气管肺泡灌洗液、脑脊液、痰液或其他液体标本,分别进行微生物培养(86例患者)和mNGS技术检测(109例患者)。统计采用mNGS技术检测的送检标本类型及检出病原体的情况,同时将患者分为入住重症监护病房(ICU)的ICU组(78例)和未入住ICU的非ICU组(31例),并对2组患者感染的病原体进行分析。另对同时进行mNGS技术检测和微生物培养检测的86例患者标本的病原体检出情况进行分析。结果采用mNGS技术检测的109份标本中,血液标本42份、支气管肺泡灌洗液标本17份、痰液标本4份、脑脊液标本6份、脓液标本16份、组织液标本24份;共检测出39种病原体,其中细菌13种、真菌12种、病毒10种、寄生虫2种、支原体2种;检出病原体的总体阳性率为88.99%(97/109)。检出率排前3位的革兰阴性菌依次是肺炎克雷伯菌、鲍曼不动杆菌、假单胞菌,排前3位的革兰阳性菌依次是肺炎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粪肠球菌;检出率排前3位的病毒依次是人类疱疹病毒、巨细胞病毒、细环病毒;检出率排前3位的真菌依次是烟曲霉菌、白色念珠菌、黄曲霉菌。27例患者感染1种病原体,45例患者感染2种病原体,25例患者感染≥3种病原体。与非ICU组相比,ICU组患者检出的肺炎克雷伯菌、鲍曼不动杆菌、假单胞菌、肺炎链球菌、烟曲霉菌、巨细胞病毒的占比均明显升高(χ^(2)值分别为8.62、7.93、3.93、5.48、4.28、5.58,P<0.05)。mNGS技术和微生物培养法检出的病原体中,最常见细菌的是肺炎克雷伯菌和鲍曼不动杆菌,最常见的真菌是曲霉菌属菌株和念珠菌属菌株。只能通过mNGS技术检测到的病原体有19种,如分枝横梗霉菌、耶氏肺孢子菌、结核分枝杆菌、病毒等;无采用微生物培养法检测到而采用mNGS技术检测不到的病原体。与采用微生物培养法相比,采用mNGS技术检出病原体的总体阳性率、细菌阳性率、真菌阳性率均显著升高(χ^(2)值分别为45.52、5.88、4.94,P<0.05)。采用2种检测方法同时报告阳性结果的患者占27.91%(24/86),采用mNGS技术检测结果为阳性而采用微生物培养法检测结果为阴性的患者占72.09%(62/86)。2种检测方法所得结果的一致性检验显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κ=0.02,P>0.05)。结论采用mNGS技术检测标本中病原体的阳性率高于采用常规微生物培养法,且能检测到后者不能检出的病原体,如分枝横梗霉菌、耶氏肺孢子菌、结核分枝杆菌、病毒等。采用mNGS技术检测有助于明确烧伤脓毒症患者感染病原体的种类,为临床用药提供依据和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