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常用邮箱:*
您的手机号码:*
问题描述:
关键词: 课程思政 新工科 教学实践 专业课程 机械原理
摘要: 文章首先介绍我校的机械原理课程发展历史,分析新工科背景下机械原理教与学的设计;其次详细阐述课程思政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从思政育人目标制订、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方法选择、师资队伍建设、考核方法等方面进行课程思政教学探索,从而达到课程与思政教学的有机融合。文章分析课程中的德育素材,希望为机械原理课程教学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 机械原理
ISBN: (纸本)9787122441263
摘要: 本书内容主要包括机器组成、机械产品类型、机械制造过程、金属材料来源、毛坯制造方法、传统机械制造方法、机械制造新技术、机械加工质量检验、机械零件热处理、机器装配、典型零件加工等。
关键词: 机械原理 机械设计
ISBN: (纸本)9787574406452
摘要: 本书从机械的组成入手,针对机械零件的设计、机械链接的设计以及机械轮结构的设计进行了分析、研究;另外对机械自动化制造的控制系统、机械设计方法及其应用做了一定的介绍;并对机械设计的创新技术做了简要分析,结合具体案例,讲述产品从设计到实现优化的全流程,将机械原理与机械设计相关知识相互融合,实现了设计和生产一体化体系。通过本书,读者可以拓展和加深机械原理和机械设计加工等专业知识的学习深度和广度。全书内容丰富,结构严谨,条理清晰,对机械原理与设计的研究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ISBN: (纸本)9787111747376
摘要: 本书共四篇。第一篇紧密结合几种典型的实例,引出一些基本概念,并介绍机械设计的一般过程和本课程在产品全生命周期中的地位和作用:第二、三、四篇分别介绍机构的组成和分析、常用机构及其设计和机器动力学基础知识,为机械原理课程的主要内容。下册(另成一册),也有四篇。其中第五、六篇分别介绍机械零部件的工作能力设计和结构设计,为机械设计课程的主要内容:“机械的方案设计”作为第七篇,放在两门课程的最后,可结合课程设计来讲授,以适应课程设计方面的改革:第八篇“机械创新设计”既可作为选修课的内容,也可作为学生的课外阅读资料,以适应当前课外科技活动的新形势。
ISBN: (纸本)9787539085715
关键词: “机械原理” 中国故事 案例教学 实践教学 体系评价
摘要: “机械原理”课程抽象概念及图形较多,进行教学改革对于提升学生对该课程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至关重要。本文结合贵州大学实际,提出具有贵州大学特色的“机械原理”教学方法探索及改革方式,即通过培养学习兴趣、挖掘中国故事、利用软件辅助教学、实践紧跟理论教学、完善考核体系的方法,使学生更深入地学习理论知识,培养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 互联网+ 混合式教学 机械原理
摘要: “互联网+教育”的迅猛发展使混合式教学得以实现,将传统的面授教学与现代的在线学习相结合,形成了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以机械原理课程为例,根据混合式教学的结构特点,探讨了基于“互联网+”课程模式的混合式教学方法的建立和实施。实践成果显示,这种混合式教学方法可让教师们拥有更丰富的课堂管理活动经验和资料提供手段,学生们更喜爱这种个性化、自主性、探索式的教学方法。
关键词: 机械原理 认知科学 教学创新
摘要: 机械原理课程秉承“学生中心、育人为本、实践为翼、思维发展”的教学理念,基于认知科学,构建师生学习共同体,开展线上线下、课内课外深度融合的混合式教学。课程团队坚持创新教学内容、理论与实践融合、理论课故事课堂与实践思政融合,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打造3W2H问题导向、思维引导型课堂,让学生感到学习机械原理有意义、学习过程有意思、学好有可能,进而保持持久的学习动力。近三年,学生的课程目标达成度稳中有升,在省级以上科技竞赛中获奖140余项,实践创新能力明显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显著提升,教学成果丰硕。
关键词: 项目式教学 构建主义理论 学科竞赛 评价体系 创新能力
摘要: “机械原理”课程是机械类一门专业技术基础课程,也是一门专业“启蒙课”。创新能力培养是“机械原理”课程的重要任务,而在传统串行教学模式的基础上开展项目式教学是实现这一任务的有效途径。根据课程特点,将机械创新设计大赛融入项目式教学过程中,确保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项目式教学的同时,还满足了学生的竞赛需求。通过实施以完成项目、竞赛体验、解决问题为主的多维互动项目式教学,显著提升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实现了以学生为中心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教学目标。
关键词: 机械原理 教学创新 思政育人 人才培养
摘要: 针对机械原理课程体系结构僵化且内容枯燥难懂、教师教学方法和手段落后、课堂教学质量和效果不佳、学生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缺乏、部分学生思想政治素养不高的问题,团队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围绕“重塑课程、翻转课堂、增强能力、提升素养”的目标开展创新与实践。借鉴现代化教学方法和课程思政教学,构建FPR混合教学模式、3+X+Y项目实践模式、T+D思政育人模式,培养具有扎实理论基础、系统工程思维、卓越创新能力、优秀综合素养的当代人才。课程教学效果显著,具有良好的示范辐射作用和较好的推广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