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发作性偏头痛
慢性偏头痛
Allen人脑图谱
类淋巴系统
偏头痛慢性化
摘要:
研究背景
偏头痛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神经血管性脑疾病,不仅对患者造成严重影响,也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负担。偏头痛的诊断目前依据最新的国际头痛疾病分类第三版(the 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headache disorders 3rd,ICHD-3)。其典型特征是反复发作,通常是单侧、中重度的头痛,常伴有恶心、呕吐、对光和声超敏感,持续4-72小时,部分患者伴有先兆。临床常用的分类把偏头痛分为发作性偏头痛(Episodic migraine,EM)(每月头痛天数<15天)和慢性偏头痛(Chronic migraine,CM)(每月头痛天数≥15天,其中至少8次符合偏头痛标准,或对曲坦类药物或麦角胺类药物有反应)。一些EM患者可能发展为CM,这个进展的过程被称为偏头痛慢性化。尽管对偏头痛发作病理生理学的了解有了很大提高,但对偏头痛的发病机制(即偏头痛发作反复触发或自发的原因及其方式)仍然知之甚少。近年来,应用神经影像技术对偏头痛发病机制的探索日益增多。
静息态血氧水平依赖功能磁共振(Resting state-blood oxygen level dependent-functional MRI,rs-BOLD-fMRI)是一种功能强大的神经成像技术,其通过检测低频血氧水平依赖(Blood oxygenation level dependence,BLOD)信号变化来测量自发脑活动。在众多的rs-Bold-fMRI分析方法中,低频振幅(the Amplitude of low-frequency fluctuations,ALFF)、比率低频振幅(Fractional ALFF,fALFF)和区域一致性(Regional homogeneity,ReHo)是在单体素水平上从不同角度研究区域自发活动信号的主要方法。先前应用rs-Bold-fMRI技术的研究已经确定了偏头痛患者的一些自发脑活动异常区域,然而结果存在争议。神经影像转录组学作为一种新兴的研究方法,目前已广泛应用于多种疾病的机制探索。其中新引入的Allen人脑图谱(Allen human brain atlas,AHB A),是目前最常用的全脑基因表达图谱,可以帮助我们充分理解分子转录组尺度上的空间变化以及其与宏观神经成像表型之间的关系。偏头痛作为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其临床表现有40-60%由遗传因素决定,尽管全基因组关联研究(Genome-wide association studies,GWAS)已经确定了偏头痛的38个易感位点。但是将GWAS的发现转化为疾病途径是复杂的,偏头痛的遗传机制目前仍不明确。因此,将rs-Bold-fMRI与神经影像转录组学相结合无疑为我们探究偏头痛的遗传机制提供了一条可行的途径。
类淋巴系统是近年来新发现的全脑废物清除网络,其主要依赖星形细胞水通道蛋白4(Aquaporin-4,AQP4)来实现。Iliff和他的6位同事利用双光子成像技术,首次证明了 7只活鼠脑中的脑脊液(Cerebrospinal fluid,CSF)与间质液(Interstitial fluid,ISF)循环可用于液体运输。即脑脊液通过动脉血管周围间隙流入脑实质,然后依次流入间质间隙和静脉周围间隙,形成一条新的大脑废物排泄通道。一种基于弥散张量图像(Diffusion tensor image,DTI)的神经成像技术的分析方法,即髓静脉周围间隙弥散指数(Index for diffusivity along the perivascular space,ALPS指数)已被用于无创评估人脑内类淋巴系统功能。类淋巴系统代表了一种假设的废物清除途径,是大脑内稳态的组成部分。静息状态时脑脊液的大而慢的运动与灰质区域平均血氧水平依赖信号的变化有关,与此同时,脑脊液动力学与大脑废物的清除亦存在潜在的联系。由此我们推测,基于rs-Bold-fMRI的自发局部脑活动可能与类淋巴系统功能相关,类淋巴系统可能参与偏头痛发病机制中。
研究目的
本研究利用神经影像技术探索偏头痛局部自发脑活动可能的神经遗传机制及其类淋巴系统功能,并探索偏头痛慢性化可能机制。具体内容如下:
(1)研究一:根据fMRI的ReHo图评估EM和健康对照组(Healthy controls,HCs)两组局部自发脑活动差异;然后通过转录组-神经成像空间相关分析,确定偏头痛中与ReHo变化相关的基因;最后,通过功能注释分析鉴定的ReHo相关基因的功能特征。探索EM患者局部自发脑活动的遗传机制。
(2)研究二:利用ALPS指数的方法对DTI成像进行分析及计算,评估并比较了EM和HCs患者类淋巴系统功能的改变;与EM患者临床特征及研究一结果ReHo值做相关分析。探索EM患者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