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中国古典建筑
建筑形态
建筑意匠
轴线
节点装饰
摘要:
历经千年传承的中国古典建筑寄存了远古之思绪,作为“传统”的一部分,其深刻的影响了当下及未来的中国建筑创作实践。中国古典建筑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有很多稳定的建筑形态特征始终存续,本文尝试通过对代表性的建筑形态展开“意匠”讨论,以期构建历史理论与设计实践的可行性关联,开展有现代意义的建筑历史研究。研究以“中国古典建筑分期断代之困局”为切入点问题,将中国古典建筑的生发演化置于以历史地理学方法构建的时空坐标中进行论述,以“人类社会单向度演进”为逻辑前提,引入“原型”概念将复杂多样化的对象简一化,为切入点问题的解决提供新的思路。通过对该问题的探讨,可将中国大陆进入农业社会后,直至近代向工商业社会转型前的历史阶段里的建筑营造活动,视为整体的研究对象,关注其在中国“底色”下的“同一性”而非“多样性”。研究尝试建立“稳定特质——原型——形态意匠”的研究方案。其中,“稳定特质”形成于时间跨度以万年计的采集社会时期,属人类共有的“集体潜意识”的一部分,具有奠基性和稳定性,其会存续在随“农业革命”生发而形成的中国古典建筑“原型”中,并规定和影响“原型”中有“同一性”的具象建筑形态,对存在共性的具象建筑形态的生发演化的内在原理性探究,即“形态意匠”。研究基于现代建筑语汇对中国古典建筑形态意匠进行宏观、中观、微观维度的“拆解”——分为规划形态意匠、单体形态意匠、装饰形态意匠,分别选取“轴线”、“稳定形式”、“节点装饰”作为不同维度的代表性建筑形态展开三方面的“意匠”讨论:首先,探讨各维度代表性建筑形态的产生与“稳定特质”的联系。经论证可知,其皆为“稳定特质”存续于“原型”中的具象表达,非东亚所独有。其次,探求各代表性建筑形态在历史进程中的具体表象及其内在动因。宏观维度之“轴线”在中国大陆的广泛普及是中国农业社会所倡导的儒家“爱有差等、礼有尊卑”理念的体现。以佛塔的汉化历程以及越南北部文庙建筑的建设为例,说明中观维度之“稳定形式”得以同化外来建筑形式及向外输出的重要先决条件均基于自然地理条件引导的农业社会背景。通过对中国古典建筑部分构件从功能性构件向装饰性构件演变过程的梳理,说明微观维度之“节点装饰”形态在中国古典建筑中的广泛体现。最后,尝试论证在近代社会生产方式转变的背景下,当中国古典建筑“原型”遭遇“危机”,各维度建筑形态亦会遭遇危机与挑战。宏观维度中,通过对历代政权都城向《考工记》东方“理想城”的逐步接近,以及近代北京中轴线的“模糊”说明“中原——草原”二元帝国的内在需求以及向工商业社会转型的背景下,国人世界观从“内含天下”向“万国体系”的转变。中观维度中,以近代社会更替背景下东北地区文庙建筑的建设为例,揭示“稳定形式”产生“危机”的根源。微观维度中,以“节点装饰”形态为出发点,讨论近代中国建筑装饰过度问题之内因。针对上述三方面意匠讨论产生的新问题——失去“神性”的“轴线”应如何存续?面对材料和结构体系变革的“稳定形式”应如何转型?日渐浮华之装饰应如何“返璞归真”?一一展开论述。并提出了潜在的解决方案——严格的“实轴”转为多变的“虚轴”、象征主义的“新生”、“节点装饰”的回归。最后,尝试将上述解决方案用于实践案例中,从务虚转为务实,以期实现通过形态意匠讨论而尝试建立的历史理论与设计实践相关联的研究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