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样式雷
工程教育
工匠精神
摘要:
如何培养出顺应时代脉搏,甚至走在时代前端,能够服务国家发展需要的新型工业人才,是实现“中国制造2025”的当务之急。在前人的探索基础上,本文另辟蹊径:从中国古代最后一个传奇建筑师家族的教育经验入手。“样式雷”——八代子孙,九位样式房掌案,把持清廷建筑两百多年,其经手营造修建的建筑涵盖中国世界文化遗产的五分之一。这个家族是如何培养出世代杰出的建筑师?历经哪些环节?涵盖哪些内容?与现代哪些学科相类似?站在不同的历史背景下,是否有着相通的教育智慧?本篇硕士论文试图通过研究回答这些问题,从而为现代工程教育提供借鉴和启示。本文主要运用文献法,梳理包括“样式雷”族谱、相关研究文献、图档资料在内的文献资料;其次运用调查法,一方面实地考察现今收藏“样式雷”图档的故宫博物院、国家图书馆等地,并对其工作人员进行访谈;另一方面对“样式雷”的研究人员进行访谈。综合两种方法总结出“样式雷”对继承人的教育可以大致概括为以下培养环节:在国子监接受人文修养的培育-由样式房师傅带领就样式房一应差务进行业务学习与实践,包括建筑设计(选址、绘制图纸、制作烫样等)和营造施工-管理能力的学习与实践,包括采买原料和把控施工质量、进度。“样式雷”的教育经验主要有以下特点:一、重视人文修养的培养和工匠精神的传承,差务涉及多学科;二、在良好的实践场所中,“从做中学”、带着需解决的问题学,而且由师傅带领,能够及时准确地受到评价和反馈;三、立足于中国传统文化进行建筑设计,其建筑思想传播海外影响深远。通过对“样式雷”教育经验的总结,可以为现代工程教育提供以下启示:一、重视工程教育中的通识教育,丰富多学科知识,培养工程人才的人文修养、工匠精神和管理能力。二、理论要结合实践,不仅要从做中学,更要在良好的实习、实践环境中,通过实际案例和问题导向的课程来增强学生的理论应用能力,并在工程教育中科学地引入学徒制,及时有效的评价和反馈教学成果。三、学习国外先进经验的同时,不忘从自身文化中汲取营养,建设有中国特色的工程教育。四、避免“样式雷”教育经验中的时代局限性,如培养目的的狭隘性、缺乏系统的科学理论学习、以及垄断优质教育资源阻碍更大范围的传播和自身的传承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