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美育
基于审美经验
人文教育
感性
摘要:
理解和阐述美育的性质需要先回到席勒。在《美育书简》中,美育问题直接与人的生存幸福相关联。美育是偏于感性的教育,但这个“感性”不仅仅是人的自然状态的生物性,也不是认识论范畴的“低级认识”,美育保护和发展的感性是与理性相协调的感性,是人的一种生存状态,也就是包含了理性因素的丰厚感性。20世纪初美育被引进中国之后,王国维、蔡元培和朱光潜等前辈也是这样理解和阐述美育性质的。审美经验是人们在欣赏自然美或者欣赏和创造艺术美时的美感体验,具有感性、超功利性和创造性等特点。说美育“基于审美经验”是指美育是通过受教者进入审美经验状态、积累审美经验、逐渐养成审美素养的人文教育过程。美育过程是一个审美经验过程,是在情感体验过程中施教;审美经验积累是指美育需要让学习者持续接受优秀艺术品和自然景观的浸润,由此不断增强学习者的审美兴趣,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和审美品味,也就是提高他们的审美素养。讲“美育是基于审美经验的人文教育”,首先就把美育同其他偏重知识教育和思维能力培养的人文教育区分开来。同时,美育也是最能体现人文教育的人本主义特性、最具有基础性和最人性化的一种教育形态。由于审美和艺术本身就是人文的,审美经验本身内在包含着人文内涵,因此审美经验的积累和审美素养的提高也内在包含了人文教育的意义。所有优秀艺术作品都内在地拥有某种经典的审美范型,这种审美范型是历史的,蕴含着丰厚的人文意涵,经典艺术品的审美范型反过来可以塑造审美主体的知觉范型。因此,艺术鉴赏和艺术创作的学习内在包含了对学习者知觉、想象、体验方式的塑造,这是美育最深刻的育人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