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上海
花境
IPA分析法
数据库系统
深度学习
摘要:
花境具有景观效果自然、变化丰富、生态效益高等优点,在我国北京、上海、杭州、深圳、成都等城市中均取得了良好发展,其中上海是我国第一批进行花境建设的城市之一,花境设计经验较为丰富。花境设计主要涉及到植物材料的选择与植物设计等方面,对设计师来说存在挑战。此外,从游人的视角出发进行花境设计,有助于提升花境的公共作用。总结优秀花境设计经验、满足公众需求、如何降低花境设计难度,成为急需解决的问题。因此,本研究在梳理国内外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实地调研上海地区公园花境,对景观设计特征、植物种类应用特点进行分析,利用IPA法进行评价,并建立植物数据库系统与基于深度学习算法的花境方案生成模型,分析上海市公园绿地花境应用现状,了解公众需求,同时提供可降低设计难度的花境设计工具,为今后的花境设计提供借鉴与参考。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系统总结了上海市公园绿地花境景观设计特征。研究发现,花境在设计特征方面存在一定规律:48.1%的花境为林缘花境,79.6%的花境为单面观花境。40.7%的花境面积范围在100-300m,为中型面积花境。超过80%的花境以乔灌木作为背景,前缘设计为曲线式,选用带状植物镶边。平面设计上,组团采用自由斑块组合的形式,2-3m的中型团块平面占比50%-60%。立面设计上,竖线条植物平面占比为5-10%,在长轴上均匀分布,集中在中景。季相设计上,冬季花境景观相对萧条,春季、秋季观赏植物多集中在中景层次,夏季观赏植物会在短轴上稍前于春季植物,冬季观赏植物多集中在背景层次。(2)全面分析了上海市公园绿地花境植物种类的应用情况。发现应用植物共413种,其中多年生花卉>灌木>一二年生花卉>观赏草>乔木>藤本>蕨类。优势科有菊科、唇形科、禾本科、蔷薇科、百合科等。统计了高频植物,75种植物应用频度较高,超过20%;多年生花卉中为玉簪、美人蕉、松果菊、萱草等;木本植物中为红花檵木、红千层、‘金边’胡颓子等。观花植物超过300种,各色系植物均超过100种。夏季植物种类最多,约323种;冬季植物种类较少,约131种。前景植物中主要为多年生草本花卉与一二年生草本花卉,中景植物主要为多年生草本花卉与木本植物,背景植物中主要为木本植物。水平线条植物共162种,竖线条植物共46种。(3)基于IPA法对上海市公园绿地花境景观进行综合评价。在建立花境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发现游人与专业人士均认为观赏距离指标极度不符合期望水准,是未来花境营造急需提升的方向;满意度打分上,目前花境达到了游人的期望标准,但未达到专业人士的期望水准。同时发现两类人群对于花境的关注要点不同,游人更加看重视觉相关指标,如花境尺度、是否能近距离观赏花境与植物色彩等指标,而专业人士更加看重花境的设计指标,说明目前游人对于花境的专业设计层面理解能力不高,未来应注意提升花境的科普功能。对高满意度花境进行设计共同点分析,发现其均有观赏距离适宜、立面层次丰富、植物应用种类丰富等特点。(4)构建了上海市花境植物数据库系统与基础设计方案深度学习生成模型。在分析国内外优秀植物数据库案例的基础上,构建上海本土花境植物数据库,可以完成431种植物的应用信息查询,实现17项标签的单一及交叉查询与浏览功能。基础设计方案生成模型可以达到输入花境轮廓图、自动生成花境基础方案色块图的功能。后通过花境实践项目验证可行性,发现数据库与方案生成模型可以为设计师提供初步基础方案参考,设计师可以在此基础上进行方案的个性化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