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美国
麻省理工学院
电气工程教育
发展历史
摘要:
麻省理工学院是美国最早开设电气工程课程的高校,一直走在美国电气工程教育改革前列。麻省理工学院电气工程教育在适应美国高等教育环境变化及挑战过程中,具有引领性、前沿性和代表性,是世界高等电气工程教育发展的典范。本研究通过文献研究法、历史研究法和个案研究法,在美国高等工程教育视域下,在解析不同时期美国高等电气工程教育发展背景基础上,对驱动麻省理工学院电气工程教育发展的动因进行分析,透过教育中的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影响三要素,结合大学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及社会服务职能,对麻省理工学院电气工程教育教学实践和科学研究范式等方面进行探究,提炼其主要特征,并总结其发展逻辑与启示。在麻省理工学院电气工程教育初创期(1882年至1917年),麻省理工学院顺应电气时代需求,1882年开设第一门电气工程课程,电气工程专业知识第一次纳入麻省理工学院课程体系,1902年成立电气工程系,开始培养电气工程技术专门人才,标志着电气工程教育从“依附”物理系步入“自立”发展阶段。在查尔斯·克罗斯等学者大力推动以及美国电气工程师协会的积极倡导下,麻省理工学院电气工程教育方兴未艾,虽然其教学水平、科学研究等方面尚处于初级发展阶段,但对其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电气工程教育逐渐成为麻省理工学院重要的教学领域。此时期麻省理工学院电气工程教育在开展本科生教育的基础上又开展了研究生教育,以培养电气工程师为目标,形成了专业知识应用与校企合作并举的教学范式,并与物理教育存在着学科的“代际关系”,学科间联结密切。在麻省理工学院电气工程教育转型期(1917年至1945年),麻省理工学院充分发挥了大学服务战争功能,电气工程教育从单纯重视实践向重视科学研究、从教学为主向科教结合、从培养合格电气工程师向服务军工产业等转型与变革。瓦内瓦尔·布什等学者提出的一系列电气工程教育改革主张,以及高等教育新思潮作用下电气工程教育新理念的衍生,契合了工程教育服务战争的需求。此时期形成了依托军工实验室的科研范式,为其教学实践与科学研究提供了坚实的实验平台。麻省理工学院电气工程教育将办学目标与军工需要紧密地结合起来,调整人才培养目标,形成了理工结合教育理念,积极探索科教融合范式,并重视研究生教育,改进校企合作课程从而深化校企合作模式,注重学科间的交叉,扩宽了电气工程教育范畴。在麻省理工学院电气工程教育创新期(1945年至1975年),麻省理工学院不断平衡服务战争与学术自治的冲突关系,不断平衡电气工程与计算机科学的交叉关系,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等方面积极创新,1975年电气工程系更名为电气工程与计算机科学系,标志着电气工程教育与计算机科学教育从交叉发展走向融合发展。弗雷德里克·特曼等学者在电气工程教育方面的重要贡献,以及《科学:无尽的前沿》等一系列教育政策报告的出台,为二战后麻省理工学院电气工程教育创新发展提供动力和引导方向。此时期形成了优化实验项目的科研范式,偏重科学理论研究。麻省理工学院电气工程教育重视多重教育影响因素,引入了计算机科学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研究能力,形成了科教融合模式,跨学科发展的同时重视人文教育。在麻省理工学院电气工程教育跨越期(1975年至今),麻省理工学院电气工程教育的组织形式趋于稳定,不仅继承过去先进教育经验,还及时进行改革创新,在继承与革新中彰显其识变、应变与求变的演进逻辑,一系列改革促使其跨越式发展。威尔伯·达文波特等人在电气工程教育方面的有益实践,以及《国家在危机中:教育改革势在必行》等教育政策报告的出台,推动麻省理工学院电气工程教育跨越式发展。此时期呈现了提升实验内涵的科研范式,旨在推进高质量的科学研究。麻省理工学院电气工程教育回归工程实践,形成了“大工程观”教育理念,注重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突出课程“设计”元素,并且校企合作模式进一步升华,学科深度融合后呈现交叉学科态势。麻省理工学院电气工程教育近140年的发展历程,具有鲜明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与实践逻辑,其代表着美国高等电气工程教育的历史、现状与发展趋势。借鉴其发展经验,我国高等电气工程教育应积极回应社会需求、遵循大工程观理念、弱化学科边界、依托科研与企业平台等,进而高效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