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热回收燃气热泵
数学建模
性能模拟
IPLV
传动比
优化设计
摘要:
据统计,建筑运行能耗约占全国能源消费总量的21.7%,空调能耗约占建筑运行能耗的20%~40%,因此提高空调系统的性能,对于减少建筑能耗具有重要意义。与燃气热泵相比,电动风冷式空调、直燃式锅炉以及电驱动热泵等传统设备的一次能源利用率及性能系数较低。燃气热泵通过燃气发动机燃烧带动热泵工作的同时,可充分利用燃烧产生的余热,并减少传输中带来的能量损失。在夏季可以用于制冷,并且利用机组余热制备生活热水;在冬季可制备供暖水,且通过余热回收提升供水温度,具有极高的一次能源利用率和性能系数。因此,对燃气热泵系统性能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以及机组的优化设计,对于节能减排具有重要意义。本文设计一种热回收燃气热泵系统,对系统性能进行模拟以及技术分析,并结合系统评价标准,在设计过程中对系统之间各部件进行优化设计,提升热回收燃气热泵性能。并以计算机仿真为主要研究工具,基于设计的热回收燃气热泵系统进行性能模拟分析及机组的优化设计,所用方法可对采用燃气机组设备设计提供参考。主要的研究内容如下:首先,对热回收燃气热泵系统进行分析,并根据国家标准,对冬夏两个季节的系统运行工况进行设计,并确定采用R134a作为机组制冷剂。对余热回收方案进行分析比较,最终确定最优余热回收结构为混联式。根据系统设计工况进行设备选型,并基于设计过程中的设备选型数据,采用稳态仿真的方法,针对热回收燃气热泵系统中的主要部件及制冷剂特性建立完整的数学模型。其次,利用MATLAB软件,对热回收燃气热泵系统进行模拟,采用标准工况和变工况的外界环境变量,对系统进行模拟及技术分析。结果表明本文设计的热回收燃气热泵系统满足国家标准。在标准工况下,机组性能受压缩机转速的影响较大,随着压缩机转速的增加,系统COP值以及PER值逐渐降低,在全年典型运行工况下,COP值和PER值可以达到4.51和1.67。在夏季制冷时,随着外界环境温度的增加COP和PER逐渐降低,冬季制热时,随着外界环境温度的增加COP和PER逐渐升高,冬季系统性能受环境温度的影响较大。在有余热回收和无余热回收两种模式下,PER差值均在0.2~0.4,可见采用余热回收对系统的能源利用有重要影响。然后,引入评价空调设备的性能指标—综合部分负荷性能系数IPLV,通过改变热回收燃气热泵系统中冷凝器与换热器之间的面积比例及总值,对机组夏季以及冬季两种工况进行模拟计算,确定换热面积最优值区间,探讨两器换热面积与IPLV之间的关系。以本文设计机组为例,随着换热器面积的增大,IPLV随之增大,但增加幅度逐渐减小;当空气换热器与水侧换热器面积总和不变且比值为33:1时,加权IPLV数值达到最大值。最后,对热回收燃气热泵系统的驱动系统进行优化匹配,根据系统的使用特点,确定燃气机组在选型时需要注意的问题。基于燃气机与热泵压缩机之间的匹配,在燃气机最优扭矩曲线范围内,确定燃气机组的最优工作区间为2500r/min~3500r/min,热效率保持在0.28~0.30。根据燃气机与压缩机之间的匹配,确定不同传动比下,压缩机转速下的燃气机组的热效率。当传动比为1.8时,燃气机与压缩机匹配效率达到最大,热效率均值的最大值为0.29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