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国际贸易
环境质量
环境规制
污染密集型产业
“污染天堂假说”
摘要:
国际贸易的开展对环境质量会带来一定的影响。已有的研究存在两种观点:一种观点是自由贸易对环境的影响不论是短期还是长期都是消极的,自由贸易对发展中国家造成的负面影响尤其严重;另一种观点是自由贸易虽然在短期内可能会对环境造成负面影响,但是在长期由于产业结构的调整和技术水平的变化以及人们对环境质量需求的提高,环境质量会逐渐得以改善。而决定贸易与环境之问关系的一个重要因素是环境规制政策。如果一国环境规制政策宽松,利益的驱使下污染密集型产业规模扩张带来的负面效应会大于技术和结构效应给环境带来的正面效应,反之,如果一国环境规制政策较为严格,对环境污染严重的产业的发展会因此受到限制,贸易带来的规模效应对环境产生的负面影响就会小于技术和结构效应给环境带来的正面影响。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获得飞速发展,与此同时,环境也不断恶化。对此我们不仅提出:贸易自由化到底给我国带来了利益,还是把中国引入贫困化增长的陷阱?国际贸易与环境质量之间的作用机制如何?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背景下,中国的环境规制政策是否是导致环境污染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否会吸引国际污染产业转移到中国,将中国变成世界的“污染天堂”。应该采取什么样的发展模式才能在保证对外贸易快速增长的同时最大可能的减少环境污染?因此,研究国际贸易、环境质量与环境规制三者之间的关系,对于我国贸易政策和环境政策的制定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本文通过研究国际贸易、环境质量与环境规制之间的关系,力图回答上述问题。在方法的运用上,本文采用理论模型、统计分析和计量检验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在进行微观理论论证的基础上又采用中国数据进行检验验证,对国际贸易、环境质量与环境规制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分析。文章内容主要分为理论模型和实证研究两大部分。理论部分主要有两个模型:第一个是以Antweiler, Copland and Taylor(2001)建立的一般均衡理论模型为基础,通过改变消费者效应函数形式得出贸易出口、进口及贸易顺差与环境质量之间的作用机理;第二个是是建立在H-O模型基础上的环境规制与—国贸易模式之间关系的模型。第一个模型是本文理论分析的基础部分,分析了开放经济条件下影响环境质量的因素以及各因素对环境的作用机制。开放经济条件下,消费者的效用不仅仅是国内产品产出的函数,而且与进出口商品量有关。模型修正了以往关于贸易和环境的作用机制,得出两个主要结论:(1)贸易自由化通过影响商品价格影响到商品贸易结构的调整,进而对环境质量产生影响。如果贸易自由化使污染密集型产业产出增加,环境质量下降,相反,如果贸易自由化使污染密集型产业产出减少,清洁产业产出增加,则环境质量提高。(2)贸易自由化产生的替代效应、收入效应和贸易顺差效应通过影响污染排放税对环境产生间接影响。第二个模型是在分析贸易对环境作用机制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环境规制政策的实施会对贸易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产生什么影响,目的是得出执行什么样的环境规制政策才可能改善国际贸易与环境质量之间的关系。通过对模型的分析,我们得出环境规制宽松的国家在污染密集型商品上具有比较优势,环境规制严格的国家在清洁商品上具有比较优势。文章的实证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对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对外贸易和环境质量的变化的统计性描述。本部分采用纵向考察和横向对比相结合的分析方法,纵向上考察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特点及行业特征以及中国环境质量总的变化。横向上通过对中国29个省市贸易和环境的比较,观察到了贸易与环境之间的若干规律,除此之外,各地区要素禀赋、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等也是影响环境质量的重要因素。第二部分分为两个层面进行检验。第一个层面是利用中国各省市面板数据实证检验了贸易与环境之间的关系,结论表明:(1)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在中国是成立的,并计算出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拐点,大部分省份环境—收入关系都位于库兹涅茨曲线的左半段;(2)我国贸易对环境质量的影响显著为负,为贸易与环境的研究提供了来自中国的证据;(3)人均资本对我国环境所起的结构效应与污染物种类有关,而技术水平的变化并没有明显降低我国环境污染的程度,这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严重依赖外国技术、创新重视程度不够、技术研发能力相对较弱有很大关系。第二个层面是利用Grossman和Krueger(1991)提出的环境三效应模型对贸易的环境影响效应进行分解,从规模效应、结构效应和技术效应三个方面进行测算,得出中国贸易的规模效应对环境产生的负面效应大于结构效应和技术效应对环境产生的正面效应,从而导致贸易对环境的总效应为负。第三部分是环境规制与中国污染密集型产品出口的检验。本部分的检验采用扩展的贸易引力模型,将体现环境规制程度的代理变量引入该模型,利用1992-2007年期间中国对34个主要贸易伙伴国之间的相关数据,验证了宽松的环境规制政策会刺激中国污染密集型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