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常用邮箱:*
您的手机号码:*
问题描述:
关键词: 贸易救济措施 会计问题 世界贸易组织(WTO) 《补贴与反补贴措施协议》 国际贸易环境 《保障措施协议》 《反倾销协议》 中国产品
摘要: 世界贸易组织(WTO)于1995年1月正式成立,针对国际贸易中的不公平竞争现象,目前WTO项下主要有三种贸易救济措施——《反倾销协议》、《补贴与反补贴措施协议》和《保障措施协议》。中国在2001年加入WTO,随着中国在国际贸易中的份额逐渐扩大,越来越多的中国产品受到国外贸易救济的起诉,国际贸易环境不容乐观。本文试图分析目前在贸易救济调查中所亟待研究的重要会计问题,建立一个整体的贸易救济会计框架,从理论和程序上给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思路。
关键词: 中国环境标志 国际贸易 绿色消费 “绿色产品” 消费模式 健康生活 身心健康 环保要求
摘要: 绿色消费时代的到来,对人类的生产和消费模式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以追求高品质健康生活为目标的人们,开始呼唤不含污染物质、益于身心健康、符合环保要求的“绿色产品”,于是,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绿色消费”之风。在这一背景下,各国政府和一些公众团体就必然要求对环境加以管制,表现在商品和服务上,就是制定一系列的绿色环境标准,从生产、销售、消费等环节,对污染加以控制,使污染减少甚至完全消除,环境标志由此应运而生。
关键词: 国际贸易 环境成本转移 实证分析 工业三废
摘要: 本文从环境成本转移的概念出发,利用统计数据,计算我国进出口贸易中的环境成本,进而分析贸易对环境的影响。结果表明,污染密集型产业的产品出口在我国占主要优势,且出口增长加重了对环境的污染。在进口贸易中,化学工业、采矿业、塑料、橡胶制品业和金属制品业的净进口向国外转移了最多的环境成本;纺织业与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产品的净出口则向我国转移了最多的环境成本。
关键词: 中国外贸 国际贸易 环境 比较优势战略 劳动力成本 全球化进程 对外贸易 流动趋势
摘要: 长期以来,我国奉行以低劳动力成本为基础的比较优势战略,这在一定时期内促进了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但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资源自由流动趋势的加强,这一发展战略已经越来越显示出其弊端。尤其在当前贸易争端频发,并且我国承诺WTO保护期期满的严峻形势下,我们应着力于拓展原有的比较优势,将比较优势进一步转化为现实的竞争优势,实现我国从贸易大国到贸易强国的转变。
关键词: 国际贸易 环境保护 环境效应
摘要: 国际贸易如何与环境协调发展的问题引起了贸易理论界的广泛关注,各国政府和国际组织也为此纷纷作着有益的探索。本文介绍了贸易和环境资源保护在现代国际社会的表现,具体地分析了两者之间辩证统一的关系,并结合实例说明中国的经济贸易发展对环境产生的积极和消极影响,同时注意分析环境浪潮对中国贸易发展的阻碍。本文还通过对我国贸易与生态环境的实证分析,得出总效应为负的结论。为了有效地协调中国环境与贸易发展的关系,要求环境管理必须成为经济发展战略的重要环节,本文最后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关对策。
关键词: 环境关税 国际贸易 WTO贸易效应
摘要: 近年来,国际贸易中的环境污染转移问题逐渐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重视,越来越多的国家运用环境关税来保护本国环境。征收环境关税既符合污染者付费的原则,又与WTO的目标相一致。环境关税的贸易效应主要包括贸易歧视效应、贸易结构效应和贸易优势效应。当前我国应研究和制定环境关税制度,既要加强环境关税的相关立法工作,也要积极参与制定有关环境关税的国际规范,加强与发展中国家的团结与合作,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关键词: 国际贸易 环境保护 “次优”理论
摘要: 由于“外部性”的存在,国际贸易往往会鼓励资源的过度开发,从而造成环境破坏。针对跨国界的环境问题,国际合作和共同管理被认为是必然的解决方案。然而,在设立多边环境标准(“最优”)之前,缔结尽可能多的双边和地区环境协议并不能达到“次优”状态,反而会帮倒忙。本文在国际贸易理论的框架下,讨论环境保护的“次优问题”,并在此基础上为国际环境合作提出建议。
关键词: 环境成本 内部化 国际贸易
摘要: 从环境成本内部化效应成本分析证实:国际贸易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与协调之间的问题日益突出,其根源是因环境外部性引发市场失灵,价格无法反应环境成本,从而形成价格扭曲。综合产品竞争力、环境成本、资源的利用效率等因素。改善产业与产品结构,制定和完善环境标准,加强环境立法和执法,并应用环境税消除环境成本,以加快环境成本内部化进程,实现环境资源的优化配置。
关键词: 技术性贸易壁垒 国际贸易环境 积极应对
摘要: 技术性贸易壁垒作为非关税壁垒的一种主要形式,被一些发达国家广泛运用,对各国社会经济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中国的许多企业在这样的国际贸易环境中遭受了非常大的损失。针对日趋严重的技术性贸易壁垒,我国企业和政府都必须有所作为,积极应对。
关键词: 国际贸易 环境影响 对策
摘要: 20世纪80年代以来,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参与到国际分工的经济体系中来,经济全球化、贸易自由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据世界贸易组织(WTO)2006年全球贸易统计(International Trade Statistics,WTO 2006),2005年全球商品贸易总额已达10.5万亿美元,全球服务业贸易总额突破2.3万亿美元,国际贸易连续5年保持10%的速度高速增长。加入WTO后,中国对外贸易规模迅速扩大,据WTO统计,2004年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三大贸易国,预计到2007年,中国将成为全球第二大贸易国。 国际贸易不仅影响着世界各地居民的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也对自然环境产生巨大的影响。近年来大气有害物如二氧化硫、二氧化碳排放量居高不下,造成局部性酸雨危害以及全球气温持续偏高。自然资源遭到掠夺性开发,河流、湖泊污染严重,已制约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对外贸易的持续增长,中国的环境质量急剧恶化,生态环境污染已成为制约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 按照传统贸易理论,贸易有利于资源的有效利用,如果环境资源的定价包括所有社会相关成本,自由贸易就能促进环境资源的合理配置,从而促进全社会福利的最大化。但由于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的存在,自然资源往往被错误配置,从而不能实现社会福利的最大化目标,国际贸易的发展给环境质量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国际贸易作用于环境的途径主要有以下几方面:首先作用于经济增长,经济增长带来产出及资源投入的增加,进而提高人们生活水平和环保意识,从而影响自然环境。其次影响经济结构,从而改变经济活动的资源使用和环境污染程度。第三,对技术水平产生影响,从而改变环境质量。最后国际贸易还通过收入效应,产品效应和政策效应对自然环境产生影响。国际贸易对环境既产生正面影响,也产生负面影响,其对社会福利的最终影响情况决定于正负两种影响比较。 本文通过建立一个关于国际贸易对中国环境质量影响的一般均衡模型,利用2006年中国各地区面板数据,实证检验国际贸易对中国环境质量的影响路径和环境库兹涅茨曲线(EKC)在中国是否成立。为进一步得出环境与贸易的长期稳定相关关系,作者利用时间序列分析方法,对国际贸易的环境影响做实证判断。最后对中国发展国际贸易和改善环境质量,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