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以学生为中心
教学活动
金属凝固原理
工程材料
摘要:
“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已经很难适应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可以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是目前大学教学的新趋势。文章以金属凝固原理与工程材料两门课程为例,基于“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介绍了两门课程中教学活动的设计方案、实践过程及取得的成效。
关键词: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活动;金属凝固原理;工程材料
中图分类号:G420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最初是由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提出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强调学习的主体是学生,让学生能够自主学习,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1]。2018年,教育部出台了《教育部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教高[2018]2号),文件中明确提到,要推动课堂教学革命,“以学生为中心”激发求知欲,提高学习效率,提升自主学习能力。与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理念相比,“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更加突出了教师的作用,对教师的教学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很多高校已经开展了相关的教学模式改革,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2-6]。广州大学的戴宏亮等人[2]对“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进行了改革与实践,分别从课前准备、课堂教学、课堂设计、课堂管理等几个方面进行了全方位改革。采用课前研讨、课堂老师学生各讲一半等手段,让课堂气氛更加热烈,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这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获得了学生的喜爱和好评。滁州学院的张建英等人[3]以“以学生为中心”理念为中心思想,从教学目标、教学活动、教学方法及考核评价四个角度提出了有机化学课程的具体改革措施。在教学方法方面,教师更多的是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提出中心问题后,让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达到了提升课堂气氛和深化学习的效果。北京石油化工大学的张建军等人[4]对工程材料与成形技术课程进行了教学改革,分别对实验环节及课堂教学环节进行了改革,教师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将学习的主动权完全交给学生,而教师则主要起到引导、激励、配合学生学习的作用。改革后,课程的平均分与及格率均得到了大幅度提升,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教学理念的正确性。
综上可知,秉承“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进行教学模式的改革更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实现培养优秀人才的目标。笔者针对自己所讲授的金属凝固原理与工程材料两门课程所面临的一系列问题进行了深入思考,提出了以“以学生为中心”教学理念为基本出发点的教学活动设计方案。
1 课程现状分析
1.1 金属凝固原理课程现状分析
金属凝固原理课程的授课对象是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的大三本科生。一方面,从课程内容角度来看,金属凝固原理课程涉猎的知识面较广,理论性较强,特别是同时涉及到热力学与动力学两个方面,导致相关知识理解难度大,部分内容晦涩难懂。此外,凝固的传热及传质过程中,又涉及到大量的公式推导,使得学生学习过程比较乏味。另一方面,本课程目前采用的是“以教师讲授为主,多媒体课件为辅”的课堂教学模式,经过一学期的观察与评估,这种“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虽然可以将预期学习内容全部讲授完成,但学生学习效果并不是十分理想。通过课堂提问、随堂测等环节可发现,大多数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不够深入,知识掌握较为死板,不能举一反三。特别是近几年来,线上教学时间相对较长,这种“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劣势更加突出,线上教学过程中,教师对着屏幕进行全程讲授,使得学生对课堂的参与感更低,教学效果大打折扣。综合以上两方面因素,导致学生在学习本课程过程中,很难在短时期内将相关知识完全消化吸收,对知识的理解只是停留在表面,这对于培养学生真正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非常不利的。
1.2 工程材料课程现状分析
由我院开设的工程材料课程是面向全校工科专业的大类学科基础与专业基础课,笔者的授课对象为飞行器制造工程专业大三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目的是让学生获得工程材料的理论知识和分析技能;了解材料的成分、组织结构、加工工艺与性能间的关系及变化规律;掌握常用工程材料的基本特性及应用范围;能合理地选用材料、正确地制定材料加工工艺路线,为学习后续相关课程和今后从事生产技术工作奠定基础。在授课过程中发现,学生学习兴趣较低,大多数学生存在走神、做其他与课程无关事情的现象,课堂听课效果不理想,课堂提问正确率不高,课堂测试及作业完成质量较低。经过调研分析,这主要是由于学生前期接触的材料类课程较少,且多数学生认为课程内容与本专业就业及考研内容无关,缺少学习动力,重视程度不够。从课程内容角度分析,授课内容仍以传统的教学内容为主,金属结构材料占据了整个授课内容的大部分篇幅,但与航空航天领域相关的内容较少,例如,在学习钢铁材料的过程中,大多数钢铁结构材料并不是航空航天领域的常用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