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牙髓血运重建
Micro-CT
iRoot BP
bFGF
PDGF
TNF-α
VEGF
摘要:
目的通过实验建立大鼠根尖周炎模型后,运用Ca(OH)、MTA、i Root BP三种材料分别建立大鼠上颌第一磨牙牙髓血运重建模型,进行Micro-CT影像学检测,并定量研究碱性成纤维生长因子(b FGF)、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PDGF)、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及肿瘤坏死因子(TNF-α)在牙髓血运重建过程中的表达,探究i Root BP和Ca(OH)、MTA的不同作用机制,为高流动性生物陶瓷材料应用于牙髓血运重建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本实验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SD大鼠年轻恒牙根尖周炎及血运重建的影像学研究;随机选取18只3周龄SD大鼠的36颗上颌第一磨牙,其中28颗建立根尖周炎模型,分为4周龄根尖周炎组(A1组,4颗),8周龄血运重建组(A2组,12颗)和17周龄血运重建组(A3组,12颗)。其中A2组具体分为A2Ca(OH)组、A2MTA组、A2i Root BP组,A3组具体分为A3Ca(OH)组、A3MTA组、A3i Root BP组,每小组4颗;另8颗不做处理,分为4周龄对照组A4(4颗)、17周龄对照组A5(4颗)。将28颗SD大鼠上颌第一磨牙使用内毒素涂抹+开放的方法建立根尖周炎模型,A1及A4组于模型建立1周后(4周龄)脱颈处死,获取上颌骨标本,进行Micro-CT检测;A2、A3组于根尖周炎基础上(4周龄)进行消毒、引血,分别使用Ca(OH)、MTA、i Root BP建立牙髓血运重建模型。血运重建4周后将A2组大鼠(8周龄)处死,进行Micro-CT扫描;血运重建13周后将A3及A5组大鼠(17周龄)处死,进行Micro-CT扫描;第二部分:SD大鼠年轻恒牙根尖周炎及血运重建因子表达研究。随机选取24只SD大鼠上颌第一磨牙共48颗,其中32颗建立根尖周炎模型,分为4周龄根尖周炎组B1(8颗),8周龄血运重建组B2(24颗),其中B2组具体分为B2Ca(OH)组、B2MTA组、B2i Root BP组,每组8颗。另16颗不做处理作为4周龄对照组B3(8颗),8周龄对照组B4(8颗)。B1组及B3组于根尖周炎模型建立1周后(4周龄)处死并获取上颌骨标本,每组随机挑选4颗制组织学切片,进行HE染色,免疫组化检测b FGF和PDGF因子表达情况,另4颗进行Real Time-PCR检测VEGF和TNF-α表达情况;B2组于根尖周炎模型建立1周后(4周龄)使用Ca(OH)、MTA、i Root BP建立血运重建模型,血运重建4周后将B2及B4组大鼠(8周龄)处死,检测b FGF、PDGF、VEGF、TNF-α。最终对分组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影像学检测:根尖周炎处理后1周根尖低密度影较对照组大;血运重建干预后4周时,根尖低密度影消失,牙根有继续发育现象;干预后13周时,髓腔变窄,根管壁增厚,根尖孔形成,其中i Root BP组最明显。2因子表达情况:(1)HE染色结果:B1根尖周上皮索增生进入根尖孔,可见结缔组织及炎症细胞;B2各组管腔内有新血管内皮生长,根尖区有新生骨样组织;免疫组化结果:B2中PDGF及b FGF表达高于对照组B4(P<0.05),i Root BP组优于Ca(OH)及MTA组。(2)Real-Time PCR结果:B2中VEGF表达高于B4对照组(P<0.05),其中i Root BP组的VEGF表达量最高;B1中TNF-α表达高于B3(P<0.05),B2组低于B1及B4组(P<0.05)。结论1实验成功建立大鼠上颌第一磨牙年轻恒牙根尖周炎模型及血运重建模型;2牙髓血运重建中,i Root BP比MTA和Ca(OH)可更好的促进组织愈合及血管生成,在牙髓血运重建治疗中可作为优异封闭材料。图9幅;表4个;参119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