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链带藻
鳗鱼养殖污水
高效除磷
优化
光生物反应器
摘要:
近年来,鳗鱼产业蓬勃发展,养殖规模不断扩大,而养殖技术革新跟不上发展的脚步,大引大排的换水方式仍然普遍存在。虽然鳗鱼养殖污水的富营养化污染水平相对较低,但巨大的日排水量,导致周边水体污染现象严重,而磷的超标则是主要的污染因素。因此,本论文针对鳗鱼养殖污水营养成分低且日排水量巨大的特点,从20株微藻和8株非藻类微生物中筛选出具有自絮凝和高效除磷特性的链带藻(Desmodesmus sp.),并且对其处理条件进行优化,再根据其自絮凝特性优化建立一套经济适用、操作易控的污水除磷工艺。主要内容如下:1、比较分析了20株微藻和8株非藻类微生物在鳗鱼养殖污水中的生长情况以及其对总磷、氨氮和总氮等污染物的去除情况。结果表明链带藻在鳗鱼养殖污水除磷方面具有很大应用的潜力,它在鳗鱼养殖污水中培养7天后OD由0.22增加至0.86,增长达3.9倍,且污水中总磷含量由2.93 mg/L降至0.28 mg/L,除磷率高达90.56%。氨氮含量也由4.28 mg/L降至0.05 mg/L,去除率高达99.21%,总氮含量由27.68 mg/L降至16.04 mg/L,去除率达42.12%。2、随后,通过比较不同光照强度、初始p H值、处理温度、光照周期和接种浓度对链带藻在鳗鱼养殖污水中的生长情况以及除磷效率,优化处理工艺参数,获得链带藻在鳗鱼养殖污水中生长繁殖及除磷的较佳条件。结果表明光照强度300μmol/(m·s)时链带藻的生长更佳,初始p H为8链带藻生长和总磷的去除更好。处理温度25℃时,适合链带藻生长和总磷去除。光暗周期24:0时生长及除磷效率较好。一定范围内接种量越高,微藻长势更好,当接种浓度高于15%后,对生长和总磷的去除效果差异不大。因此,光照强度为300μmol/(m·s)、p H为8、处理温度25℃、光暗周期24:0、接种浓度为15%时,培养处理24 h总磷浓度由3.36 mg/L降至0.36mg/L,去除率达89%,培养处理168 h降至0.25 mg/L,去除率达92.34%。3、进一步比较了1 L管式光生物反应器和3 L罐式光生物反应器半连续培养链带藻处理鳗鱼养殖污水效果,以建立其处理过程的基本工艺参数。半连续更新操作依据以反应器中水体总磷含量低于排放标准0.50 mg/L。更新方法一是链带藻细胞因通气培养而均匀分布在污水处理液中,在更新操作时随处理达标污水的更新而排出,细胞的稀释率较大。由于藻细胞的流出,细胞浓度低导致链带藻在相同时长的生长量减少,反应器生态系统除磷能力由初始的1.06 mg/L/d,降至运行结束时的0.72mg/L/d。方法二是利用链带藻的自絮凝特性,在补料更新操作前先停止通气,使藻细胞静置絮凝沉降,大部分链带藻沉降到反应器底部后,再进行更新操作,此时大部分藻细胞保留在反应器中,细胞稀释率较小。由于大部分微藻保留在反应器中,随着反应器的不断运行,菌体浓度不断增加,除磷效率也不断提高,到一定时间后体系能保持稳定性。除磷效率由初始的0.94 mg/L/d,提高至2.53 mg/L/d。并在此工艺基础上,发现该工艺也能在3 L罐式光反应器良好运行,具有优良的除磷的效率,由0.88 mg/L/d提升至1.06 mg/L/d。本文通过筛选高效除磷链带藻及处理工艺优化,并通过小型光反应器验证,为鳗鱼养殖污水除磷的规模化应用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