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低负荷膜生物反应器
膜污染
滤饼层
空间分布
摘要:
膜污染是限制膜生物反应器推广应用的关键难题,促使研究学者投身于探究其形成的机制或发展改进现有技术。膜污染本质上是絮体颗粒、微生物及其代谢物质在膜表面积累的过程,滤饼层便在该过程中形成并强烈影响膜的过滤效果。于是滤饼层的形成及其内在性质也发展成为研究的一大方向。随着理论体系的完善,滤饼层开始被深入了解,根据膜组件的特性和废水组分的不同,滤饼层同样存在形态结构上的明显差异,这些差异很有可能是导致膜污染恶化的重要原因。
本研究以实际生产规模食品废水经生物预处理后的低负荷污泥混合液为处理对象,以浸没式好氧膜生物反应器为处理工艺,处理系统定义为低负荷膜生物反应器(Low load-membrane bioreactor,LL-MBR)。通过稳定运行的120天时期内的观测,量化了LL-MBR系统可持续性运行的污染特征及污染物去除效果。在对膜污染过程进行分析时惊喜发现,膜表面自然分布有三层不同的滤饼层,为明确不同空间位置分布的差异性,本研究采用对比实验,以扫描电镜(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SEM)、三维荧光光谱(3D-EEM)、傅里叶红外光谱(Fourier-transform infrared,FTIR)、(Derjaguin-Landau-Verwey-Overbeek,XDLVO)和高通量测序技术,分别探究了混合液污泥(Bulk sludge)和不同空间位置的滤饼层(Cake-O、Cake-C和Cake-I)的表观形貌、组成成分、粒径分布、化学结构、相互作用能和微生物群落间的内在规律,以揭示不同位置分布的滤饼层之间的联系。
在实验期间,LL-MBR中观测到的跨膜压差(TMP)表明,膜污染周期较短,清洗频繁,膜污染程度较为严重。但系统仍能保持高效的有机物去除效果,COD出水浓度稳定在26.1 mg L-1,去除率平均为74.3%。从可生化性角度来看,系统内进出水的B/C处于较低的0.24~0.34之间,表明了难降解有机物占大多数,这可能会对微生物活性产生影响。由于处于低负荷水平,系统内污泥沉降性较差,丝状菌大量繁殖。一系列结果都指向低负荷状态下,微生物活性受到抑制,但与膜污染之间存在何种必然联系仍需进一步分析。
对混合液污泥和不同空间位置分布的滤饼层进行了详细的特性分析。通过SEM和含水率的测定,显示混合液污泥和Cake-O呈含水率高的多孔结构,表面分布着大量的丝状菌,细菌的活动促进了孔隙的形成并有利于进行物质交换,而Cake-C和Cake-I表面丝状菌活动较少,结构紧密,含水率低。低负荷条件促进了丝状菌的生长,并提高了胞外聚合物(Extracellular polymeric substance,EPS)的分泌。EPS的主要成分蛋白质具有粘性和疏水性,这导致了颗粒大小的变化(Cake-I=566μm>Cake-C=283μm>Cake-O=92.2μm>Bulk sludge=59.7μm)和总相互作用能的差异(Cake-I=-216.39×10~4KT>Cake-C=-68.35×10~4 KT>Cake-O=-30.42×10~4 KT>Bulk sludge=-30.08×10~4KT)。蛋白质的二级结构分析表明,α-helix/(β-sheet+Random coil)的值在各样品的大小分别为Bulk sludge(0.63)>Cake-O(0.62)>Cake-C(0.61)>Cake-I(0.58),该值越小,表明蛋白质疏水性越强,这可能是导致Cake-I在膜表面具有强黏附性的根本原因。
生物信息学分析表明,滤饼层中的微生物群落从混合液污泥中发展而来,随即形成局部特定的群落结构。各种与EPS分泌相关的门、属细菌在系统内广泛存在,如Proteobacteria的丰度存在明显差异,Bulk sludge(36.14%)明显高于Cake-O(27.58%)、Cake-C(20.21%)和Cake-I(23.10%),Proteobacteria生长受到抑制,这是膜污染加重的原因之一。Unclassified_Rhodocyclaceae和Unclassified_Gemmatimonadaceae属类均与EPS的分泌有关。网络模块分析表明,大多数微生物处于系统代谢的边缘,Polyangia和Verrucomicrobiae被检测到对膜堵塞有显著影响,与膜堵塞过程(如多糖合成、表面附着和氨基酸降解)相关的基因在滤饼层内得到上调,而能量代谢相关的基因在滤饼层中明显受到抑制。
综上所述,Bulk sludge、Cake-O、Cake-C和Cake-I之间存在明显的差异性,但依然包含紧密的联系,这些关于实际生产规模膜生物反应器的滤饼层空间分布的新见解,将有助于为开发膜堵塞控制技术以及采取膜清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