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稀土采矿污水
耐酸微藻
光生物反应器
混合营养
转录组
摘要:
稀土元素在民用和军事方面用途十分广泛,是先进装备制造业、新能源、新兴产业等高新技术产业不可或缺的原材料,是宝贵且关键的战略资源。中国是稀土资源大国,素有“稀土王国”之称,我国的稀土矿分布特点是“北轻南重”(北方以轻稀土为主、南方以中重稀土为主),富含中重稀土的离子型稀土矿主要分布在江西、福建、广西、广东、湖南、浙江南方六省。南方离子型稀土矿是利用硫酸铵[(NH)SO]作为浸矿剂注入到矿山之中,稀土离子与NH发生置换从而将稀土元素提取出来的原地浸矿开采工艺。开采完成闭矿后存在大量含(NH)SO的尾水,以及由于矿山的地质构造,矿山中不可避免会有(NH)SO的残留,随着(NH)SO向下渗漏并且在雨水的淋滤下,这些残留的浸矿液就会进入到外环境中造成地表水体氨氮(NH-N)污染,生态环境受到严重威胁。稀土采矿污水的特点是酸性强,NH-N含量高,有机质极低,几乎不含磷,污水中的营养物质配比极不平衡,而利用微生物吸收利用污水中的NH-N会使污水进一步酸化,这是由于微藻吸收N元素后会逐渐释放出H,使污水pH值下降,造成酸胁迫,若H渗入细胞内会影响各种酶的活性,使其催化作用不能正常发挥,进而代谢反应不能稳定进行,还会损伤DNA。因此,通常微生物难以在此强酸性且高浓度NH-N的环境中生长,限制其在处理稀土污水的应用。为此,本论文设计酸性及高浓度NH-N环境,富集既能耐酸和耐高浓度NH-N,又能吸收净化污水中NH-N的目标菌株,成功从原始稀土采矿污水中分离出一株能够耐受强酸环境并吸收稀土污水中NH-N的微藻,进一步优化了该藻处理稀土污水的工艺,并利用转录组学技术分析其在稀土污水中的耐酸分子机制,以期为将来菌株改造提高性能奠定基础,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通过富集纯化从原始稀土采矿污水中分离出一株微藻,通过形态学观察该藻呈绿色,球形,无鞭毛,单细胞,进一步通过分子生物学手段鉴定为凯氏拟小球藻(Parachlorella kessleri),并将其命名为Parachlorella kessleri FM2(下文均称*** FM2)。将*** FM2与实验室所保存的小球藻MB-1、小球藻MB-17、栅藻SS、索罗金小球藻CS、微拟球藻(淡水种)、蛋白核小球藻F9和普通小球藻395等七株绿藻净化NH-N污染能力进行比较,设计了三组实验(初始pH为3.2酸性高浓度NH-N的稀土原水;初始pH为8碱性高浓度NH-N的稀土原水;初始pH为8碱性稀释后低浓度NH-N稀土污水),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培养液的pH不断酸化,结合培养过程中颜色变化辅助观察,实验结果发现只有*** FM2能够稳定存活并吸收利用NH-N,表明*** FM2是一株耐酸且耐高浓度NH-N并将其吸收利用的微藻。(2)在摇瓶中研究了多种工艺参数对*** FM2处理稀土污水的影响,结果显示,*** FM2在10%稀土污水中表现出良好的生长趋势,在污水中添加TP为8 mg/L的NaHPO作为磷源,以保证光合作用的正常进行,接种浓度在0.2-0.3 g/L较为适宜,初始pH值在3-9之间藻细胞都能生长,NH-N去除率最高的是初始pH为8,适宜的光照强度为6000 Lux。随后,在光生物反应器中通过分批培养、半连续培养和连续培养,建立了*** FM2处理10%稀土污水的工艺,结果发现在三种培养模式中分批培养的平均NH-N去除速率最高,为6.67 mg/L/d,经过13天能够将NH-N浓度处理至达标(<15 mg/L),在半连续培养中最佳的更新率为20%,连续培养系统能够稳定运行,NH-N的出水浓度在5.94-12.26 mg/L之间,并且三种培养方式所剩余的TP浓度均不会造成二次污染。(3)为了提高*** FM2去除稀土污水中NH-N的效率,通过外加葡萄糖作为有机碳源,在混合营养模式下培养微藻。研究了不同葡萄糖浓度对*** FM2处理稀土污水的影响,结果表明,当添加2 g/L葡萄糖时,NH-N去除效果最佳,将NH-N浓度处理达标需要60 h,与自养相比大大缩短了处理时间。构建了*** FM2在小型光生物反应器中生长、葡萄糖和NH-N消耗的动力学模型,实验数值与模型拟合良好,为实际处理稀土污水的规模化应用提供了理论基础。在混合营养模式下*** FM2半连续培养最佳的更新率为40%,在该更新率下NH-N平均去除速率达到57.29 mg/L/d,是自养条件下的10倍。为切合实际污水处理的工程应用,在非灭菌条件下,通过35-L管道式反应器混合营养培养*** FM2来处理稀土污水,随着pH的下降,培养后期体系变为强酸性环境,抑制了其他微生物的繁殖,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