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分散式污水处理
气提式生物反应器
碳氮比
短程硝化反硝化
动力学
摘要:
近年来随着国家生态文明建设深入推进及美丽乡村建设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针对农村污水等分散式污水的治理工作日益受到重视。传统污水处理工艺虽其效果良好,但具有工艺流程长,技术管理要求高,不能适应分散式污水小而波动的缺点。本研究提出一种气提式生物反应器,研究其脱氮与COD处理效果,通过在SBR反应器内添加气升管将反应器分为内外两区,采用气提技术在气升管内曝气,内外气含率密度差使得反应器内流体进行由内至外循环。传统生物脱氮工艺的完成,由于其不同菌种工作原理的冲突,多数是在两个或多个独立的反应器中完成,或是在时间上造成交替好缺厌氧的同一个反应器中进行,存在建设投资占地面积较大、运行费用较高等特征。而分散式污水处理还存在冬季低温运行不稳定、进水碳氮比波动等问题。因此本文在反应器内构建混合液循环流态,从强化活性污泥菌胶团性能及提升传质效率的水力学角度出发,提出了一种在同一空间内存在不同溶解氧环境的污染物同步去除的气升式环流生物反应器(Airlift loop bioreactor)。同时运用当前脱氮新理论,以改变反应器结构的角度思考,形成类似于竖向推流式渐减曝气的作用,构造时空性的间歇曝气,菌胶团随着反应器的流程不断进行好缺厌氧环境的循环,以这种非稳态的环境压力来胁迫AOB及NOB,以此来探索气提反应器实现短程硝化反硝化的可行性,同时基于基质浓度的分布问题,探索反硝化碳源利用大小,使得脱氮方式由全程硝化反硝化转变为同步短程硝化反硝化。论文首先利用清水实验对反应器进行溢流量等参数实测,研究气提式反应器曝气对溢流的影响。结果表明,曝气量越大则反应器内氧饱和速率越快,导流筒伸出高度越小,溢流量越大,并且氧饱和速率越快,但反应器内DO呈内区大于外区的趋势,同时DO沿内区至外区底部流程逐渐减小,证明了以序批式运行下,反应器内会形成不同水平的DO环境,内区与外区由上到下随着流程的DO均值分别为3.58 mg/L、3.24mg/L、3.03 mg/L及2.72 mg/L。此外探究了不同内筒径下,曝气量、伸出高度与溢流量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不同内筒径下其内外区(好、缺厌氧)水力停留时间的比值与内外区体积之比相同,即300 mm内径下内外区水力停留时间为1:2;350 mm内径下内外水力停留时间为1:1;400 mm内径下内外区水力停留时间为2:1。其次,针对分散式污水量质波动大等特征,结合气提式生物反应器具有的流场特性及同步脱氮机制,分别研究了C/N>8.0、C/N=4.0~8.0、C/N<4.0条件下反应碳、氮去除性能及机制,考察了不同工况下的反硝化碳源利用率,分析了碳、氮的利用途径。研究结果表明:各碳氮比下反应器出水COD、NH4+-N、TN始终保持在50 mg/L、1 mg/L、15 mg/L以下;同步硝化反硝化率均值分别为:68.83%、72.09%、81.37%;反硝化碳源利用率均值分别为11.61%、21.21%及63.89%,在C/N<4.0时,由于改变进水方式为间歇2 h进水,为反硝化菌创造了适宜的DO环境,故具有较高的碳源利用率。同时,基于前期反应器研究,重点关注短程硝化的实现与稳定维持,研究结果表明:本反应器可实现亚硝态氮的积累,且保持反应器污泥浓度及运行方式稳定的状态下,可维持较稳定的短程硝化过程,同时推测反应器脱氮途径逐渐改变为短程硝化反硝化。在此反应器中,NOB对亚硝态氮的氧化相比于AOB对氨氮的氧化有一定的“滞后性”,同时在后期反应器污泥浓度及碳氮比逐渐降低的过程中,亚硝态氮逐渐积累,反应器中硝态氮逐渐消失,即可实现短程硝化,但其积累机制及影响因素需进一步深入探究。最后,基于前期实验结果与数据,以莫诺方程为基础推导得到基质降解动力学方程,对反应器运行过程中微生物各类动力学参数进行拟合,结果表明:不同碳氮比下最大氨氧化速率(vmax)分别为0.054 d-1、0.097 d-1、0.103 d-1,氨氮半饱和常数分别为4.165 mg/L、3.195 mg/L、3.096 mg/L,即进水氨氮逐渐升高时,氨氧化速率逐渐升高,在C+(NH4-N)>30.0 mg/L时氨氧化速率达到最大,且不随基质浓度的变化而变化;亚硝酸盐氧化菌在反应器运行20d后被强烈抑制,最大亚硝酸盐氧化速率为0.017 d-1、0.000 d-1、0.000 d-1,亚硝酸盐半饱和常数为0.928 mg/L、0 mg/L、0 mg/L;反硝化菌最大反硝化速率分别为0.024 d-1、0.116 d-1、0.122 d-1;半饱和常数分别为1.679mg/L、6.694 mg/L、18.083 mg/L。建立归趋模型之后,模型数据表明在降低碳氮比的过程中,大部分碳源有向着以亚硝态氮为电子受体的短程反硝化的方向所利用,C/N>8.0时,约46.5%的亚硝态氮以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