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高氨氮废水
微藻生物膜颗粒
污染物脱除
光生物反应器
摘要:
随着城市化、工业化的不断推进,废水排放量逐年攀升,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而废水的传统处理方式存在能耗高、污染物去除率低或影响生态稳定等问题,探索高效净化废水新工艺势在必行。微藻生长速率快,光合固碳效率高,含有多种高值成分,广泛应用于生态环境的修复以及生物质能源资源化利用领域。微藻处理废水是实现废水处理及资源收回的重要手段,对乡村振兴及碳中和减排具有重要意义。但是废水中的高氨氮和高浊度限制了微藻的光合生长,且藻水分离能耗高,使微藻对废水环境适应性差,污染物脱除率低,是微藻净化废水大规模应用的主要瓶颈问题。为此,本文从养猪场废水邻近水域含藻水样出发,采用高氨氮废水梯度驯化的方法获取耐高氨氮环境的高效藻种;依照“以废治废”的理念,以农业废弃的秸秆作为基底,吸附悬浮的微藻,形成微藻生物膜颗粒,探究了秸秆孔结构、大小、材料等对微藻细胞吸附能力及分布的影响规律;微藻生物膜颗粒流化悬浮提高气液传质能力和改善光传输,解决废水高浊度对微藻光合净化废水能力的限制问题。基于此,构建连续流悬浮微藻生物膜颗粒光生物反应器高氨氮废水净化一体化系统,实现微藻生物膜颗粒和净化废水的原位分离,解决生物法废水处理中的藻水分离难题。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本文从养殖场废水邻近水域采集自然藻种,通过逐级提升废水浓度梯度驯化的方式提高微藻对高氨氮环境的耐受性,使其适应复杂的废水环境并发生适应性进化,最终以梯度稀释分离-固体平板涂布法分离出一株适应高氨氮废水环境的高效脱污新藻种Dictyosphaerium ***-1。在梯度驯化过程中,微藻受到高氨氮废水环境的胁迫,调整自身生理结构,细胞直径逐渐变大,对环境会适应性及脱污能力增强并遗传给后代。经驯化后微藻细胞平均直径达到12.35μm,比驯化前增大了105.8%。对氨氮的去除速率为40.71 mg L-1 d-1,提升了59.21%,对总磷去除速率为8.9 mg L-1 d-1,提升了3.09%。在户外现场实验中,对氮和磷的最高去除率分别达到99.3%和86.03%,说明藻种高氨氮耐受性好,环境适应性强,性能优良。(2)本文以农林废弃生物质玉米芯、玉米秸秆、花生壳、桃核等作为微藻的吸附载体,研究载体表面及内部理化性质,如材料的亲疏水性、比表面积、孔隙分布、Zeta电位等对微藻吸附的影响,最后通过实验探索出悬浮微藻生物膜颗粒处理废水中,生物质在材料、填充率、尺寸上存在最佳工况:填充率为30%的1.57 cm3的玉米秸秆。秸秆呈亲水性,表面褶皱规律而复杂,孔隙非常规律呈六边形蜂窝状密集分布,且广泛分布在5~100μm范围,适合微藻吸附的孔径占比高达80.99%,Zeta电位为-8.1 m V,更有利于微藻的吸附。30%的生物质载体填充率在吸附微藻和脱除污染物方面性能最佳,对微藻的吸附率最高,为0.014 g g-1(单位质量的生物质吸附的微藻质量),且氨氮去除率为95.86%,比不加载体高7.41%,总磷去除率达到100%,比不添加载体高45.22%,因为生物质在废水中释放有机小分子,促进微藻吸收氮磷,但过多的载体会影响反应器内的光传输,造成氮磷的去除率下降;1.57 cm3的生物质载体体积在吸附微藻和脱除污染物方面性能最佳,微藻平均生长率最高,为0.25 g L-1 d-1,对微藻的吸附率最高,为0.027 g g-1,且氮和磷的去除率都达到100%,载体的尺寸越小,与废水、微藻的接触更充分,释放更多小分子有机碳,利于微藻生长,且对微藻吸附的面积更大,但尺寸太小、数量较多会造成反应器内光遮蔽更严重,从而影响微藻生长及污染物脱除。(3)构建了悬浮微藻生物膜颗粒光生物反应器,研究了反应器的运行方式和水力停留时间对废水处理的效果。连续流条件下,当废水进水流量为0.13 m L min-1,生物质载体对微藻的吸附率为0.092 g g-1。对氨氮平均去除速率为45.96 mg L-1 d-1,平均去除率为81.26%;总磷的平均去除速率为3.6 mg L-1 d-1,平均去除率93.43%。出水的氮磷浓度明显低于国家现行的排放标准(GB18596-2001),实验后期,每天出水中的氨氮浓度维持在42.8~64.2 mg L-1范围(平均值59.4 mg L-1,排放标准80 mg L-1),总磷浓度维持在0.4~2.5 mg L-1范围(平均值1.65 mg L-1,排放标准8 mg L-1),在为期10天的运行期间水质稳定,系统对废水的处理速率为23.84 L m-2 d-1(187.2 L m-3 d-1)。系统污染物脱除效率高、运行稳定,实现了废水高效处理和废弃生物质资源的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