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柱式光生物反应器
气液两相
流动传质特性
微藻
结构优化
数值模拟
摘要:
微藻作为最具潜力的第三代可再生生物质能源,在生物固碳和生物燃料生产领域优势显著,有助于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实现。光生物反应器作为主要培养微藻的容器,可以创造出适宜微藻生长的环境,例如光照、p H、温度。对光生物反应器的研究可以减小培养微藻的成本,同时培养出更多的微藻。光生物反应器中的曝气装置可以向反应器内通入二氧化碳气体,通过改善反应器曝气装置的性能能够有效提高微藻培养效率,本文采用数值模拟方法对柱式光生物反应器的曝气结构进行了优化。模拟采用欧拉模型,湍流模型选取k-ε模型,研究分析不同曝气装置条件下气含率、液体速度、湍流动能几种参数的变化和光生物反应器内的流场情况,主要研究内容如下。研究曝气量对光生物反应器传质及流动特性的影响,研究得到,当曝气结构通气孔孔径相同时,随着曝气量的增大,气含率、液相速度以及湍流动能都随着增大。同时曝气速度的增大也会导致气泡直径的增大,不利于气液间的传质。结果表明,在五种曝气量400、700、1000、1400、1800 m L·min中,1400m L·min为柱型光生物反应器最优的曝气量。分析光生物反应器高度对光生物反应器传质及流动特性的影响,研究得到随着反应器高度的增加,气含率也逐渐增大,随着反应器高度的增加,湍流动能呈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结果表明,在四种高度20、30、40、50 cm中,30~40 cm为生物反应器的最优高度范围。分析曝气装置结构对光生物反应器气液传质以及流动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四种结构球型、球冠、下半球、平板中,相较于平板结构,球型结构的平均液速值提高了约52%,相较于下半球结构,球型结构的湍流动能值提高约78%。优化曝气装置的孔数,结果表明,随着孔口数量的增多,孔口流速在逐渐减小,因此孔口及附近局部区域的湍动能逐渐减小。在六种孔数梯度30、40、45、50、70、80中,孔数为50为最优曝气孔数。研究曝气装置的孔径对柱式光生物反应器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六个梯度10、30、50、80、100、120μm中,选择30μm作为最优的曝气孔径。此外,比较双曝气头与单个曝气头的曝气性能,相较于单曝气头,双曝气头曝出的气体在光生物反应器中分布的更广,湍流动能和传质系数也有所提高,具有更好的曝气效果。在对曝气结构进行较深入优化的基础上,对反应器内设置挡板方面进行了模拟研究。选取三种导流筒位置工况并进行了模拟,根据对反应器内流场情况的分析,得到当导流筒位于中间位置时,反应器内气液间的传质效果最好。分析圆台型导流筒、倒圆台型导流筒对反应器流场的影响,结果表明,由于导流筒表面发生倾斜,得到圆台型导流筒有利于增强反应器内湍动强度,增大气体在反应器内的滞留时间。此外,本文设计加长导流筒和在导流筒内部加入隔板两种工况,结果显示,导流筒内部加入隔板的气含率仅小于圆台型导流筒的气含率,为0.391,相较于倒圆台型导流筒的气含率增大约18.1%,内部设置隔板可以更好地提升生物反应器的传质性能。探究在相同夹角情况下,不同曝气速度对反应器流场的影响,得到随着曝气速度的增大,反应器内气含率、液相速度、湍流动能都随之增大。探究相同曝气速度下,不同夹角对反应器流场的影响,得到当角度小于60度时,湍流动能会随之减小。发生此现象的原因可能是夹角的减小导致挡板对气体的碰撞作用减小,使气相产生的涡流减小。本文运用Fluent软件针对光生物反应器结构以及其曝气装置结构做了较深的优化研究。并且在前人对曝气结构研究较少的情况下,对曝气结构作了系统的研究分析,也为其它对光生物反应器结构进行优化的研究提供了理论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