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餐厨垃圾
厌氧发酵
进料频率
厌氧膜生物反应器
膜污染
摘要:
近年来,我国餐厨垃圾的产量不断增加,在能源回收需求驱动下,厌氧发酵成为餐厨垃圾能源化的主流技术。传统完全混合式的发酵系统在水力停留时间(HRT)较低情况下易造成功能微生物流失,影响沼气产量。将厌氧发酵与膜过滤结合的厌氧膜生物反应器(AnMBR),能够通过HRT和污泥停留时间(SRT)的有效解耦,实现功能微生物的高效截留,从而为高效的能源回收提供可能。但是,对于餐厨垃圾等高含固废弃物,目前的研究多采用每天一次或几次的低频进料方式,极易造成高负荷条件下进料冲击过大,加剧产酸和产甲烷的不平衡,导致甲烷转化效率下降,甚至酸败。此外,低频的进料方式由于其较大的冲击负荷还可能对膜污染速率造成影响。因此,本研究提出了基于高频进料以缓解负荷冲击从而提升AnMBR处理餐厨垃圾效能的技术思路。研究了0.25小时一次、0.5小时一次、1小时一次和2小时一次的4种进料频率下AnMBR运行效率和稳定性的变化,解析了高频进料下AnMBR的膜污染特性;同时,分析了高频进料下AnMBR系统中的生化动力学特性和微生物演变规律,最终提出了基于高频进料的AnMBR系统构建思路。主要结论如下:(1)AnMBR稳定运行至有机负荷(OLR)为5.34g COD/(L·d)(HRT15天,SRT 37.5天)时,进料频率从0.25小时一次逐渐减少至2小时一次。各项指标的测定结果表明,随着进料频率的降低,甲烷发酵性能变化较小,仅在进料频率2小时一次时出现轻微抑制现象。但系统稳定性和大分子有机物的去除能力随着进料频率的减少而明显降低。反应器对蛋白类物质的去除率从98.11%逐渐降低至94.65%;COD去除率从97.30%逐渐减少至90.37%。同时VFAs的浓度不断升高,p H从7.70逐渐降低至6.96,体系内总碱度和出水氨氮浓度也持续减少,缓冲能力下降。至进料频率2小时1次时,TVFA的值达到1.67g COD/L,丙酸/乙酸比骤升至1.17,碳酸氢盐碱度/总碱度降低至0.59,VFA/碱度比增长至0.42,此时发酵系统稳定性较差,抗酸化能力较低。(2)AnMBR跨膜压差(TMP)的连续监测结果表明,OLR为5.34g COD/(L·d)(HRT15天)时,膜污染速率比随着进料频率的降低而明显增加,至进料频率2小时一次时,膜污染速率进入快速增长阶段,d TMP/dt的值达到1.23k Pa/d。这可能是因为随着进料频率的降低,瞬时负荷增加,混合液中有机物浓度快速增高,截留的大分子蛋白类物质变多。此外,通过对膜表面污染层的分析,可以发现AnMBR的膜表面污染层主要由较多的蛋白质和少量腐殖酸以及其他有机酸组成,污染膜表面存在较大的污泥颗粒,粗糙度达93.4nm。(3)通过计算不同进料频率下AnMBR的四阶段转化率(包括水解率、酸化率、乙酸化率、甲烷化率)可以看出,OLR为5.34g COD/(L·d)时,进料频率的降低与酸化率和甲烷化率的差值呈明显的相关关系。进料频率从0.25小时一次降低至1小时一次时,这两者的速率差从0.046逐渐增加至0.128,随着进料频率进一步降低至2小时一次,酸化率和甲烷化率的差值增加至0.172,同时甲烷化率从0.840迅速降低至0.746。说明此时基质在酸化过程中产生的VFAs已经无法被及时转化为甲烷,出现明显的VFAs积累,并且开始明显抑制甲烷化阶段的反应。(4)通过在不同工况下取AnMBR内污泥混合液进行VFAs甲烷化特性实验和比产甲烷活性实验发现,OLR为5.34g COD/(L·d),进料频率为0.25小时一次时,反应器对应的以乙酸、丙酸、丁酸为底物的比产甲烷活性均在8g COD/L浓度下取得最大值,其值分别为0.368、0.304、0.445 g COD/g VSS·d,其甲烷化速率较快且几乎没有延滞期,此时发酵系统内VFAs降解能力较强。进料频率降低至2小时一次后,以乙酸、丙酸、丁酸为底物比产甲烷活性均有所降低,其最大比产甲烷活性分别降低至0.263、0.249、0.339 g COD/g VSS·d,与此同时甲烷化速率降低,产甲烷延滞期明显增加。表明此时VFAs的甲烷化过程受到抑制,系统内VFAs无法被及时利用。此外,嗜氢活性结果表明,随着进料频率的降低,氢营养型产甲烷途径的微生物活性明显增强。(5)不同进料频率下微生物群落结构分析表明,OLR为5.34g COD/(L·d)(HRT15天)时,随着进料频率从0.25小时一次降低至2小时一次,促进VFAs的降解的互营氧化细菌Candidatus Cloacamonas菌的相对丰度从21.13%增加至32.7%,这是因为此时AnMBR内需要降解的VFAs浓度升高。能够降解大量单糖和多糖,同时产生乙酸盐、乙醇和丙酸盐的Defluviitoga菌的相对丰度从0.47%增加至3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