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气-液-固三相流
膜生物反应器
计算流体力学
污泥沉降
摘要:
膜生物反应器(MBR,Membrane bioreactor)是一种新型污水处理系统,具有优质稳定的出水、较小的占地面积、处理效果好等优势,在污水处理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是在处理污水的过程中存在着膜污染、能耗高等问题,一定程度上限制了MBR的发展。计算流体力学(CFD,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方法能与理论、实验相结合,可以描述反应器的流体力学特性,探究操作参数、结构参数等对反应器的影响,大大降低了实验成本,提高了工作效率。因此,本论文采用CFD技术对曝气膜生物反应器进行模拟,对反应器内流体力学特性进行分析。首先对二维、内有三根纤维膜束的曝气膜生物反应器进行气-液两相流模拟。随着气泡直径的增大,气体通过反应器中膜束部分的时间变长,但对气体分布影响不大;气泡直径的增加使液速增大,加强了气液混合。随着曝气速度的增大,反应器内水流速度增大,进一步促进空气在膜生物反应器内的扩散,但过大的进气速率并不能更有效的强化反应器内的流动和混合。随着膜束长度增加,反应器上部的气含率明显上升,膜束太长会导致气含率降低,综合考虑,纤维膜束的长度在70mm较佳,有助于气体与液体充分接触,提高气体利用效率。其次,对三维膜生物反应器中的气-液两相流进行模拟,液体为水与污泥组成的混合物。文献中从层流模拟开始,逐步添加模型,多次计算得到结果。本论文一次性将湍流模型、非牛顿流体、多孔介质模型等纳入到气-液两相流的模拟中,计算结果与文献结果基本一致,并大大缩短了计算时间。模拟还探究了不同的进气速度以及气泡大小对流场的影响,得到较优的操作条件。结果表明,随着曝气速度的增加,膜单元内气含率明显增加,反应器顶部气体的聚集也更加严重,大量的气体未经过反应器内的循环就被排出。在研究范围内,曝气速度为3m/s时,可最大程度减少气体的浪费,提高曝气效率。随着气泡直径的增加,膜单元上方的液体速度先增加后减小,在气泡直径为6mm时,膜单元上方和膜单元外的液体平均流速均最大。综合考虑,在气泡直径为6mm时,曝气效率最高,膜单元能更好地发挥作用,处理效果加强。最后,利用CFD首次对MBR中的气-水-污泥三相流动进行了模拟,首次将污泥作为单独的一相处理,模拟得到了污泥在MBR内的流动和沉降特性。污泥相的引入,使三相模拟中液体的流动跟气-液(污泥水的混合物)两相模拟中的明显不同:三相模拟中,部分液体会绕过膜单元向上流走,而不是跟两相流一样流入膜单元;膜单元内外区域液体速度有着明显差异,而两相流中膜单元内外速度差别不大。随着曝气气泡直径增大,液体进入膜单元的流速会减小,增大污泥沉积的可能性。本文研究范围内,气泡4-6mm,曝气面宽度为2mm时,出现膜污染的可能性较低,曝气效率较高,有利于膜生物反应器的稳定运行。曝气面与膜单元的距离适当增大,绕过膜单元向上流走的液体会增多,带走的污泥也增多,膜污染的可能性会变小,结合低速区分析,文中曝气面初始位置产生污染的可能性最小。本论文采用欧拉多相流模型,结合湍流模型、非牛顿流体模型和多孔介质模型,分别对膜生物反应器中的气-液两相流和气-水-污泥三相流进行模拟,获得了反应器内的流场、污泥分布等流体力学特性,并从进气速度、气泡直径、曝气面积及曝气位置等方面分别对MBR内的流动进行分析,对结构进行优化,从而达到降低膜污染的风险、提高曝气效率及降低能耗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