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常用邮箱:*
您的手机号码:*
问题描述:
关键词: 民族尊严 青年知识分子 思想启蒙运动 五四运动 民族危亡 先锋队 新文化 封建主义
摘要: 五四运动彻底地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是一次伟大的爱国革命运动!在这场运动中,青年知识分子是先锋队,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参与。同时,五四运动也是一场伟大的社会革命运动,中国人民为了挽救民族危亡、维护民族尊严、凝聚民族力量而发起了这场运动。五四运动还是一场伟大的思想启蒙运动,它传播了新思想、新文化和新知识。
关键词: 地方性知识 经世之学 两汉经学 领袖人物 康有为 普遍性知识 交互影响 传统儒学
摘要: 康有为作为倡导晚清政治变革的著名领袖人物,以往的研究总是聚焦于其汲取西方思想的历史经验与成就。本文认为,康有为的思想结构大多是传统儒学思维脉动的延续,具有“地域之学”“经世之学”“大同之学”三个不同的面相。这三个面相相互依存,由点及面,经现实遥想未来,构成一个不可分割的贯通解释系统,分别代表康有为所受到的“乡贤”(明代粤学)、“汉儒”(两汉经学)和“圣王”(先秦礼学)三种经典认识体系的交互影响。
关键词: 群众运动 政治参与 五四运动 五卅运动
摘要: 近代以来,群众运动的发展过程中,五四运动主要是群众自生自发的政治参与,缺乏共同的目标和有效的组织。五四运动至五卅运动期间,群众运动日益成为各方政治力量瞩目的焦点,成为政治参与的重要表现形式。中国共产党的出现,为群众运动提供了理论引领和有效的组织支持,使群众运动逐渐发生深刻变化。五卅运动展现了近代群众运动的另一个高峰,也是群众运动发展的重要里程碑。中国共产党在运动期间的领导与组织支持,使五卅运动与此前的群众运动判然有别。
关键词: 《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最高国务会议 社会主义社会矛盾 革命语境 历史方位 国内背景 建设语境 补充和完善
摘要: 《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以下简称《正处》)一文最早始于毛泽东于1957年2月27日在最高国务会议第十一次扩大会上的讲话,后几经修改、补充和完善,于同年6月19日正式公开发表。当时的国内背景是社会主义改造刚刚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中国历史方位和历史语境发生了根本性转变——从“革命语境”转到“社会主义建设语境”。
关键词: 党和国家领导人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党的思想路线 集中统一 党的政治纪律 根本保证 保持一致 党的路线
摘要: 全党坚定地同党中央在政治上保持一致,是维护党的集中统一的首要条件,是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的根本保证。邓小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多次重申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强调贯彻党的思想路线,维护党的政治纪律,促进全党在政治上保持一致是第一位的。
关键词: 城市风貌 碧海蓝天 韵致 壮美 康有为
摘要: “青山绿树,不寒不暑;碧海蓝天,可舟可车,中国第一。”曾经,康有为在一封家书中如此称赞青岛,后来演变成一句“红瓦绿树,碧海蓝天”,成为青岛城市风貌的诗意写照。四季里,山的壮美与海的辽阔默默相映,老城的韵致与新城的时尚和谐同辉,青岛的无限风景被幻化成朱红、湛蓝、金黄……温柔了岁月,惊艳了时韦婧光。
关键词: 国际法学 爱祖国 王铁崖 洋务运动 张之洞 交涉员 王寿昌 五四运动
摘要: “爱祖国、爱国际法、爱北大、爱学生”是学生对王铁崖一生风采的概括。也正因为如此,他在时代风雨中擎起大旗,让北大国际法学在五四运动的延长线上赓续成长,让中国的国际法学为世人尊重。壹“一心一意要学国际法”王铁崖于1913年在福州出生。其父王寿昌(1864—1926年)在洋务运动中被选为官费生赴巴黎学习法语与国际法,回国后为张之洞所用。民国后,王寿昌任外交部驻福建特派交涉员。
关键词: 武昌起义 英雄事迹 辛亥革命 李青山 壮烈牺牲 荣誉感 英年早逝 爷爷
摘要: 笔者有个曾参加过辛亥革命的爷爷李青山,但由于他在革命活动中壮烈牺牲,英年早逝,我一生中从来未见过他的面。由于各种历史原因,直到年近半百,我对爷爷的英雄事迹也只是略知皮毛。2008年,母亲去世后,小爹李祥有再三嘱咐我一定要抓紧时间,想尽一切办法查找我爷李青山当年参加武昌起义的资料,再晚恐怕查不到了。长辈的殷殷嘱托与家族荣誉感的使命所系,让我从此开始了长达十几年的查寻爷爷李青山史料之旅。
关键词: 《二万五千里长征记》 红军长征 甘肃省博物馆
摘要: 甘肃省博物馆藏《二万五千里长征记》出版于1938年,是最早记述红军长征历史的单行本图书之一。书的主要内容为长征的大致经过、重要战役的情形、长征中的轶事和人物,并附有红军第一军团西引中经过地点及里程一览表,是极为珍贵的红军长征第一手资料。《二万五千里长征记》为管理中英庚款董事会西北教育委员会藏书,后入藏甘肃省博物馆。这类“新善本”对弘扬建党精神、长征精神,传承红色基因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国联调查团 李顿 顾维钧 九一八事变
摘要: 国联调查团抵达中国后,广泛调研了涉及中日关系的上海、汉口、南京、北平等地,在进入东北之前除与国民政府代表进行多次会谈以外,还注意在地方民众中展开调研.在此过程中,国民政府向调查团提出了解决中日冲突的中方提案.国联调查团对于中方提案的交涉及修改,目的在于为将来的调查报告及国联大会提供一个可以讨论的基础.厘清九一八事变的历史背景及国际法责任是调查团重点调查的议题.调查团进入东北之前围绕调停方案与中日双方的交涉,为国联报告书的出台及国联决议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