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常用邮箱:*
您的手机号码:*
问题描述:
关键词: 苏州弹词 随军家属 荒草地 红四方面军 小脚 李中权 母与子 红军长征
摘要: 上(表)1936年,红四方面军翻过范茫雪山,准备向松潘草地进发。因为马上就要进入自然条件极其恶劣格荒草地,所以领导浪关照先原地休整。一个小脚妇女往准破庙里走过去。下(表)长征格队伍当中哪哼会有个小脚女人?俚叫王理诗,是大金川独立二师政委李中权格娘,作为随军家属跟仔红军长征格。一双小脚,苦头吃足。勒翻雪山个辰光,身浪生仔一个毒疮。现在已经化脓,痛得冷汗直冒。
关键词: 中国画 人物画改良 徐悲鸿 关良 丁衍庸
摘要: 20世纪留洋的部分人物画家在中国画改造中展现出显著的民族化倾向,他们强调运用中国传统笔墨技巧,同时吸收西方绘画的造型和色彩元素,实践了一种以中国传统为主体、西方艺术为补充的创新途径。徐悲鸿留洋前拥有深厚的书法功底,对中国传统绘画有着深刻的认识,在留法时自觉深研中国人物画的薄弱环节—造型,并在之后的中国画改良中用西方的光影造型予以补正,形成了自己的绘画风格;关良在中国传统戏曲的浸淫中结合西方现代派的古拙用笔和变形,对人物画予以创新;丁衍庸在八大山人、石涛等画家的基础上借鉴西方野兽派风格。他们的实践成果证明,中体西用型中国人物画改良这条路径切实可行。
关键词: 全面侵华战争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抗日救亡 抗日战争 九一八事变 历史重任 中华民族 国共两党
摘要: 1931年,日本挑起了九一八事变,发动了侵华战争,这让中华民族陷入了严重的危机之中。在民族危机日益严重的时刻,中国共产党挺身而出,高举抗日救亡的大旗,肩负起反对民族敌人的历史重任,提出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同各方面一起努力,推动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1937年7月,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中国全民族抗日战争由此开始。国共两党实现第二次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
关键词: 情景再现 班主任 素材选择 心理过程 主题教育 南京大屠杀 教育素材 刘老师
摘要: 情景再现在对学生进行“不忘国耻,振兴中华”主题教育时,班主任刘老师给学生播放了南京大屠杀的纪录片,让学生很震撼。第二天,有家长打电话反映,孩子晚上做噩梦被吓哭了,仔细询问,才知道前一天看了南京大屠杀的纪录片,里面有日本人砍中国人头颅的画面。家长觉得,老师对孩子进行“不忘国耻,振兴中华”的教育很好,但是素材过于残忍,孩子没法接受,建议班主任以后在选择教育素材的时候充分考虑学生的心理特点,不要过于残忍。作为班主任,遇到这种情况该怎么办?
关键词: 荷马 史诗 《伊利亚特》 《奥德赛》 周作人
摘要: 荷马是西方百代诗宗,但他并不是迟至20世纪才进入中国人的视域。早在明清之际,荷马便以“阿嘿汝”或“何默乐”等意大利文或拉丁文音译在华现身。进入清末,荷马之名的音译更是五花八门,直至梁启超推出《饮冰室诗话》后,今日通用的“荷马”才一锤定音。荷马当然是史诗大家,而“史诗”一词的定译,也要等到清末才由入华传教士译出,然后经日本汉字吸收,再由彼时的留日学生或革命党人传回中国。荷马的两部史诗《伊利亚特》《奥德赛》的中译,在晚明及晚清也同样可见,虽然仅译出区区数行。本文从考证的角度出发,最后再拉回到中国人的荷马研究。
关键词: 国民党反动派 湘鄂边苏区 红三军 鹤峰县城 大洪山 湘鄂西 革命政权 中央分局
摘要: 1932年8月,在国民党反动派的第四次“围剿”下,洪湖根据地丧失。贺龙率领的红三军,突围转移到湘北和大洪山游击。10月上旬,湘鄂西中央分局决定由豫南西进,经陕南回战略后方湘鄂边,于是红三军开始了艰难的七千里“小长征”。1932年12月,红三军抵达湘鄂边,收复鹤峰县城,与贺英领导的游击队会合。1933年1月,红三军攻占湘西桑植县城。至1933年6月,湘鄂边大部分县区革命政权得到重建。1933年6月初,国民党湘鄂边“剿共”总司令徐源泉率重兵对湘鄂边苏区进行围攻。
关键词: 共同纲领时期 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 政务院 1954年宪法
摘要: 共同纲领时期是新中国成立之后国家权力机构设置上非常重要的过渡时期。这一时期我国在国家权力机构设置上采用的是立法、行政、司法、检察以及军队指挥权集于一体的“大政府”形式,由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和政务院通过立法权、行政权上的相互配合,进行国家事务的管理。1954年宪法则意味着《共同纲领》指向的人民政权的实际塑造。同时国家权力机构设置发生了较大的变化,立法权上行至人民代表大会,行政权下行至国务院,形成了人民代表机关权威下的合理分权和分工,是对国家权力机构设置进行科学合理调整的重要一步。这一变化的内在逻辑主要在于客观上国情和国家面临的任务的变化、主观上人民主观观念的转变以及实践上国家权力配置的完善。
关键词: 五四运动 第一次世界大战 协约国 爆发 特权
摘要: 1919年1月至6月,英、美、法、日等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胜国在法国巴黎召开了所谓的“和平会议”,中国作为协约国之一,也派代表参加了会议。会议上,中国代表提出了废除外国在华特权、取消“二十一条”、收回青岛主权等正当要求,然而,英、法、美等列强操纵了会议,不但对中国代表提出的要求置之不理,还将德国在中国山东的特权转让给了日本。消息传到国内后,长期积压在中国人民心中的怒火像火山一样爆发了!
关键词: 翰林文人群体 清末新政 孙家鼐 恽毓鼎 徐兆玮
摘要: 清末十年,长久以来地位尊崇的翰林文人群体,受到新政持续冲击,面临“政”“学”双重危机。如何调适因应,找到新定位,实现转型,成为一大难题。为此,编纂新书、办讲习馆,皆是翰林文人群体持续不断的尝试和努力,可以视为他们的“自救活动”。这些自救活动既往所知有限,现可通过深度解读翰林文人群体的文集、日记而揭示出来。这既反映了新政时期安置旧人的复杂较量,也展示了政治和文化格局剧变时代,旧精英群体寻找新定位和知识转型的艰难历程。
关键词: 闽赣苏区 党的建设 革命斗争 三大法宝 红四方面军 统一战线 下落不明 中央红军
摘要: 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以后,中央主力红军被迫踏上长征之路。1935年6月,正当中央红军与红四方面军在懋功胜利会师之际,一个消息突然传来:“闽赣苏区的革命斗争已完全失败,闽赣省已经落入敌手,省委书记下落不明。”本来按照中央的估计,闽赣苏区不大可能彻底丢掉。可现实却是不到一年的时间,闽赣苏区的斗争便于1935年5月失败了。本文大致但不限于以主力红军出发长征时间为前后分期界线,从中国民主革命“三大法宝”的视角,即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三个方面,通过对闽赣苏区前后期进行比较,试图解析出较为鲜明的线索,以便更好地理解闽赣苏区失利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