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常用邮箱:*
您的手机号码:*
问题描述:
关键词: 五四青年 人大常委会 杨文英 年轻干部 五四运动 座谈会 抓落实 机关
摘要: 在五四运动105周年之际,4月30日上午,省人大常委会机关召开五四青年座谈会,省人大常委会秘书长、办公厅主任杨文英出席并讲话。6位年轻干部结合各自的学习和工作实践,作了交流发言。余文恒笃信笃行,自觉提升抓落实的站位。
关键词: 袁世凯墓 明清皇陵 陵墓制度
摘要: 河南安阳洹水之滨的袁世凯墓,仿明清皇陵特别是清代皇陵陵宫规制设计,其等级介于帝陵与园寝之间。在石像生雕饰、建筑物彩画、后寝门铁艺等一些细部,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旧章”与“新制”自然交汇融合。袁世凯墓中的“新”制,大概是对于伪“洪宪”帝制实迹、礼制等的最大幅度的公开保留。整体上看,该墓仍然具有突出的帝王陵墓色彩,是中国古代帝王陵墓制度的殿军。
关键词: 陆侃如 冯沅君 《中国诗史》 新文化运动
摘要: 陆侃如、冯沅君写作《中国诗史》,深受民国学术风气熏染。其书在文献考据层面,认夏代以前为不可知,全盘接受了胡适一派的疑古思潮。在诗史架构层面,则颇自出手眼:把“诗”的范围扩充至多数韵文,论证各时代主流体裁如何环环衍生,使得叙述更加系统化;以白话、文言迭相起伏贯穿全史,但不与体裁更替强行牵合,使得叙述更加弹性化。这两层面表现,均属新文化运动促成的文史研究转型之产物。前者当时已遭遇挑战,后者却代表着新文化立场介入文学史书写的另一方案,值得长久与之对话。
关键词: 新民主主义革命 人民解放战争 中外历史 五四运动 国民革命 中华民国 民族民主运动 北洋军阀
摘要: 《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七单元为“中国共产党成立与新民主主义革命兴起”,本单元上承中华民国建立、袁世凯与北洋军阀的统治,下接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与人民解放战争,时间从1919年五四运动至1936年红军长征结束。其中《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叙述了从1919年五四运动到1927年国民革命的失败。从横向来看,一战后欧洲中心地位衰落、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高涨时期。纵向来看,五四运动使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中国革命由旧民主主义革命走向了新民主主义革命。
关键词: 新书推荐 遗址展示 革命历程 红军长征 文献查证 保护和管理 历史背景 策略和方法
摘要: 红军长征遗址是中国革命历程的见证,具有极其重要的历史价值。本书作者历时5年半,分赴中央红军长征沿线10个省、自治区。实地调研考证长征遗址81处,依据调研考证和文献查证,对中央红军长征遗址的历史背景、历史事件、历史主体、遗址文物、文献、史料、信函等,遗址的保护和管理进行了梳理与分析,并对长征遗址展示内容存疑和有误问题进行了核证,得出若干结论和启示,提出了保护和管理的若干策略和方法。
关键词: 袁世凯 《戊戌纪略》 《自书〈戊戌纪略〉后》
摘要: 《戊戌纪略》为袁世凯写于戊戌政变后不久。但《自书〈戊戌纪略〉后》,却很有可能不是袁世凯所写。其写作时间也不是在戊戌年,而应在1909~1921年之间。《自书〈戊戌纪略〉后》中有“交诸子秘藏之”一语,然而戊戌年袁世凯诸子除袁克定外,都未成年或尚未出生。由此可证,《自书〈戊戌纪略〉后》不可能写于戊戌年。袁世凯次子袁克文断然否定《自书〈戊戌纪略〉后》为其父所作,也不记得袁世凯将《戊戌纪略》和《自书〈戊戌纪略〉后》交其秘藏一事,这是《自书〈戊戌纪略〉后》并非袁世凯所写的有力证据。原北京历史博物馆所藏《戊戌纪略》稿本和张一麐的《戊戌纪略》抄本中没有《自书〈戊戌纪略〉后》,是其并非袁世凯写于戊戌年的重要物证。
关键词: 清季民初 孙中山 传统 尚俭 思想文化 近代化
摘要: 清季民初,孙中山十分青睐传统尚俭思想文化,自觉秉持其精神追求改良、革命和构建及再造共和。这大致分清季政治变革、民初构建共和与再造共和三阶段,波及范围不断拓展。其主要内涵涉及藉俭以资政来推进政治近代变革,用俭以益效推进经济近代化,用俭以良俗来改良社会风尚。他既大力提倡尚俭精神又身体力行,终成中国近代理性人格的楷模。其前后持续不断且丰富多彩的革命言行及其所彰显的注重效益至上、积极融合中西文化和追求合理中道的理论特色客观上推动着传统尚俭思想文化近代化。
关键词: 五四运动 闽案 反日舆论
摘要: 作为五四运动的延续,闽案期间浩大的政治声势与强烈的公众诉求在很大程度上代表着当时中国反日舆论的新动向,即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愈发高涨的民族主义情绪、渐趋强烈的反日救国诉求、日益鲜明的御侮安邦追求既是督促北洋政府在对日交涉进程中化被动为主动、直至取得全面胜利的驱动力,更成为反日政治力量对抗亲日政治势力、最终引发北洋裂变与时局变动的政治旗帜。这种新动向对于中国人民的救亡运动及各派政治集团的竞逐兴衰均产生了深远影响。
关键词: 全过程人民民主 “三三制”民主 中国共产党
摘要: “三三制”民主是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创造性地将马克思主义民主观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一种政权体制模式,作为中国共产党对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初步探索,这一模式不仅为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发挥了重要作用,而且对于新时代新征程上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具有理论和实践的重要启示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