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常用邮箱:*
您的手机号码:*
问题描述:
关键词: 康有为廖平《教学通义》 经学转向
摘要: 康有为从以《教学通义》为代表的古文经学立场转向以“两考”为标志的今文经学立场,前人多将之归因于廖平的影响和康有为上书清帝失败等外部因素。然而,以《教学通义》中的内在困境为线索,可以看到,此种转变自有其内在动因,即康有为对建立一个完整、统一经学体系的诉求。由于廖平的“二变”处理了经学中周公、孔子的矛盾,帮助康有为克服了他在《教学通义》中的理论困境,实现了经学体系的一统。因此,康有为果断接受了廖平“二变”中以古学为刘歆所伪的结论,实现了他的经学转向。
关键词: 考試院 孫中山 權能區分 資格檢覈 智民制
摘要: 本文阐释中山先生民权主义的真确内涵,并对中山先生认为西方自由民主体制的流弊,说明当前正是「现在进行式」,以及若干西方学者提出可溯自弥勒政治思想的「智民制」改革建议。藉此讨论,本文进一步说明中山先生的权能区分理论,实为重视实质性民主的贤能菁英民主理论,并以独立考试权为其理论基石。此外,本文说明最能彰显权能区分理论要义的候选人资格考试,实践上是如何从建立制度到遭到扬弃?而考试权曾在国家发展中发挥了重要功能,何以现今却面临废院的危机?乃至於该危机还昭示了文官体系已走向分赃化、朋党化和裙带化。本文最後认为,考试院自成立起就遭以不符西方理论为由的抵制,但在颠簸前进中仍发挥了相当的功能。故而,本文还希望能够引起反思:是否不符合西方理论,就不具有启发意义与实践价值?
关键词: 袁世凯 清末法制改革 礼法之争
摘要: 在清末变法修律的过程中,法理派和礼教派就《大清新刑律》的制定展开了激烈的争论。法理派主张司法独立、实体法与程序法分离并剔除封建礼教,礼教派认为应当维护地方督抚的裁判权、实体法为体诉讼法为用以及“因伦制礼,准理制刑”。袁世凯在此次礼法之争中对法理派给予强有力的支持,法理派在人数远少于礼教派的情况下取得了胜利。袁世凯法制改革思想与沈家本相通之处颇多,支持法理派与其对“西学”“西法”的认同密不可分。但是,袁世凯成为法理派的同盟是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他担心慈禧去世后对其不满的满洲贵族会借机报复,支持法理派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限制皇权。
关键词: 抗日战场 黄埔精神 祖国统一 黄埔军校 共产国际 无私奉献 北伐 孙中山
摘要: 1924年,孙中山在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的帮助下,创建了黄埔军校。从此,中国出现了一个特殊的群体一—黄埔师生。东征路上、北伐途中、抗日战场上,留下了他们浴血奋战的身影;促进祖国和平统一的征程中,留下了他们无私奉献的足迹。让我们跟随黄埔后人的回忆,走进黄埔师生的挣嵘岁月,追忆他们舍身报国的豪情,体会他们舍己为人的无私,感受他们思家念子的柔情,积蓄黄埔力量,传承黄埔精神,为完成他们未竟的祖国统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而奋斗。
关键词: 长征精神 文化公园 献身精神 璀璨文化 精神财富 精神丰碑 红军长征 红军将士
摘要: 这是一次对长征精神的致敬。红军长征是一部以理想和献身精神编织而成的革命史诗,一座百年不朽、巍然屹立的精神丰碑,更是一脉承载厚重、底蕴深邃的璀璨文化,在艰苦卓绝的历程中凝聚了深厚的文明内涵。“长征这一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壮举,留给我们最宝贵的精神财富,就是中国共产党人和红军将士用生命和热血铸就的伟大长征精神。”
关键词: 中共中央书记处 中国青年运动 青年团员 列席代表 任弼时 优秀学生 五四运动 劳动模范
摘要: 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即将取得胜利前夕,1949年4月11日至18日,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五四运动的发源地北平隆重举行。出席会议的代表共340名,其中正式代表323名,列席代表17名。他们都是来自中国青年运动各个历史时期的战斗英雄、劳动模范和优秀学生,代表全国19万名青年团员。大会召开之际,毛泽东、朱德为大会题词。会议期间,毛泽东在香山接见了部分参会代表。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任弼时积劳成疾.
关键词: 红军战士 老山界 革命意志 红军长征 二万五千里长征
摘要: 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的壮举。《老山界》一文,记叙了红军长征途中翻越高耸、陡峭、险峻的老山界的经过。面对翻山越岭时的重重困难,红军战士凭借不怕吃苦、敢于战斗的精神,征服了高山,取得了胜利一、困难之多老山界是长征途中所过的第--座难走的山,文中多处描写了红军行军途中遭遇的困难。第一是行路难。这里山路险峻.
关键词: 外务大臣 参谋本部 五四运动 基督教青年会 红十字会 美国政府 日美矛盾 新闻界
摘要: 五四运动爆发后,日本媒体不断宣称,学生运动是由美国政府煽动和扶持的。从1919年5月开始,便有谣言出现,称美军驻华兵营、红十字会和基督教青年会资助500万日元给学生搞运动。同年6月16日,日本外务大臣就此向美国驻日大使表达强烈不满。同时,日本新闻界也广泛报道,称美国特务在华煸动学生反日,“美国公使馆是五四运动的参谋本部”。日本的反美宣传,反映出五四运动的爆发与日美矛盾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