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守旧派
清末新政
变法
洋务派
摘要:
庚子事变后,清廷下令变革,开始实行清末新政,新政、变法成为社会主流。在新政大环境下,守旧派转向变通,赞同变法。清末新政时期守旧派大致可分为翰林御史、地方督抚、学政提学使几类。这一时期守旧派虽支持变法,但也对中法有所保留,对完全学习西法有所排斥。从变法策略来看,在兴学育才上,守旧派对设新式学堂认识不足,在教学内容上重视四书五经,同意变革科举,但只能渐变,特别强调不能废除四书五经,维护传统经学;在军事改革上,守旧派意识到要学习西法,习洋操枪炮,但在设军事学堂、制造军械、挑选将弁、练兵方式上,都有所保留,只在旧制上稍作变通;在中法整顿除弊上,守旧派比较擅长积极,认为应选拔优秀人才,精简文法,革除行政积弊,对吏治进行考察整顿。
在新政施行上,守旧派基本遵办清廷政策,但主张徐图渐进,对新政没有开创,所办新政规模较小,没有大办的倾向。在裁旧军、练新军、办巡警时,守旧派倾向渐次进行,缓进而规模不大;在教育上,主张压缩学堂规模,注意提高办学质量,教学内容强调德育、经学;在废科举、立宪等涉及纲常名教、政治体制的问题上,大部分守旧派持反对立场,坚守纲常名教,反对更张,倾向就现有已办新政进行整顿。
就新政成效来说,守旧派以旧人办新政,成效一般,不如积极办新政的洋务派督抚所在省份成效显著。宣统朝直隶新政是守旧派办新政的一个典型,这一时期的直隶新政,相较袁世凯时期的声势浩大,呈现出注重整顿、提高质量、压缩规模的特点,直隶新政也从袁世凯时期的全国模范而归于平淡。
总体来说,清末新政时期的守旧派呈现出趋向变通的特征,但变的视野较小,反对大变全变,倾向于对新政进行整顿。这一方面源于守旧派传统的治国思路,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守旧派看到了新政实行中存在的种种问题。守旧派提出的一些建议对新政起到了完善的作用,实际上扮演了新政的批评者角色。在新政实施的过程中,守旧派的办新政策略相对缓慢,成效一般,但也不应忽视他们所起的整顿和完善作用。
而守旧派的要害,在于其昧于世界大势,不清楚世界局势已变,依靠传统的整顿积弊的治国思路,已经不能与现代化国家竞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