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五四新文化运动
中国比较文学
启蒙运动
文艺复兴
初兴期
摘要:
作为中国近现代史上最重要的事件之一,从广义角度而言,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影响和带给今人的思想资源一定程度上足以媲美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春秋战国时期。它既是中国现代化转型道路上的重要推动力,又揭示了身处时代转折点的中国知识分子对国家未来走向的展望。直至今日,学界对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反思也还在进行中。
在文学领域,五四新文化运动成为中国比较文学发生的土壤:比较文学真正作为一门学科出现在中国,以及中国比较文学的初兴,都与这场运动密切相关。中国比较文学以自己的方式参与到这场声势浩大的思想革命之中,成为新式知识分子学习西方与反观自身的一条路径,并最终在“革新自救”的背景下形成一种有别于西方的、独特的比较文学景观。五四之后,中国比较文学继续参与到传统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进程中,作为中国近现代转型的思想根基,见证中国近代人文知识体系的重构过程。
本论文探究五四新文化运动与中国比较文学的关系及两者间的相互影响。本文首先从李长之的“一个指标”说出发,以五四新文化运动作为中西文化交流进程中的一个重要节点,将之放置在清末以来师夷求变的动态发展过程中进行考察,关注清末以来求变意识的生成及其对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影响。其后,本文以《新青年》杂志与北京大学为线索,考察新式知识分子在五四新文化运动期间展开的比较文学研究,重点关注不同阵营的学者在该时期的比较意识与文化论争对五四新文化运动最终走向的影响。此外,本文还从“文艺复兴”说与“启蒙运动”说两个方向梳理、总结学界过往对五四新文化运动性质的探讨,并以“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为案例,对部分观点作进一步商榷。本文认为五四以来的启蒙至今尚未中断,以传统的创新性发展和创造性转化迎接“中国的文艺复兴”是学界在当前历史阶段的重要任务。因此,本文从中国传统文化的赓续角度出发,观照比较意识在五四新文化运动后期意识形态改造与知识体系重建过程中扮演的重要角色,并由此生发出对五四新文化运动与中国比较文学关系的深入思考。
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的文学实践与学术活动为中国比较文学研究引入了古今、中西的双重维度;中国比较文学的学科思想与学术话语也极大地影响了中国近代知识转型的过程。两者相辅相成,共同推动着此后的中国文化发展。吸纳总结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的经验,并将比较视域运用于异质文化的交流互鉴进程中成为迎接“中国文艺复兴”道路上不可或缺的一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