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康有为
文学与政治
综合体
文化
摘要:
康有为是晚清文坛与政界绕不开的人物,他的一生充满传奇与争议。作为公车上书的主要发起者,他领导维新派登上历史舞台,之后的百日维新更是改变了中国的历史进程。而作为文坛领袖,他提出了“元气”的文学观,成为了诗界革命的主将,同时还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办报热潮。因此,如果想要厘清晚清时期文学与政治错综复杂的关系,康有为是一个很好的研究对象。本文从经学切入,通过发掘康有为“文学-政治”综合体思想的历史原因,分析其思想中文化本体与西学革变的因素,以期摆脱对康有为不同领域孤立分析的研究现状。通过将文学与政治结合研究的方式,了解“文学-政治”综合体的发展变迁,梳理文学与政治的发展脉络,弘扬中华文明,促进传统文化的交流。
第一章阐述康有为“文学-政治”综合体思想的形成原因:第一是从中国传统气论出发,论述曹丕、刘勰、钟嵘等人的对气论发展的贡献,以及康有为将气论转变为“元气论”的贡献;第二是探寻我国文以载道的传统,通过梳理文学与政治关系发展脉络,发掘康有为“文学-政治”综合体思想中“想象”这一媒介的形成过程;第三是分析康有为身处的时代背景,分析晚清时期特殊的文学现象,以此论证康有为“文学-政治”综合体思想发展的历史必然。
第二章介绍康有为“文学-政治”综合体思想中的文化本位:第一是“以元为体”这不但是他哲学思想中“天人合一”的核心,也是他“元气论”文学观与群众政治的基础;第二是仁,他扬弃了“仁”的心性内涵,将“仁”从道德标准上升为人性基础,突破了森严的等级制度,逐渐将亲亲思想演变为推及世界的博爱;第三是智,他强调智性的启蒙国民培育,将智性的与理性相结合,从道德培育与科技强国两个方面,力图通过治愈中国颓败封建的国民性,以改变内忧外患的国家局势;第四是经的转向与辨伪,经学他继承了廖平“平分古今”的影响,开启了他今文经学思想的转向,接着“托先王以明权”的口号,借“恢复孔子真意”的名义批经辨伪,以此突破旧伦理传统对人的束固,并终结了经学的统治思想,重构了文学与政治的关系。
第三章介绍康有为“文学-政治”综合体思想中的西学革新。康有为的西学革变是建立在阴阳变易的基础之上,他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在吸收西方先进的物质文明,保持自身传统文化的底色;康有为为了实现改制变法的现实理想,将孔子塑造为革变的“素王”。他的变法思想以道统为尊,打破了古文经学的统治地位,还吸收了很多西方宪政思想,这也为他招致许多非议。并且他在公羊学“三世说”的基础上,结合斯宾塞、达尔文等人的思想,创造性的提出了“三世三统”的观点;康有为主导了多次文学界革命,并在诗界革命,散文界革命与小说界革命的发挥了重要作用。他在经学体系终结后创立了新的文学与政治的关系,确立了以小说为主的文学作品平民化的发展路线。他确立了报刊作为革命重要的舆论阵地的地位,影响了后续速许多深刻改变中国历史的重要革命的发展形式;康有为结合中西方乌托邦文学作品与政治制度,创立了“大同公国”这个代表了未来终级想象以及社会完美制度的范本。
第四章介绍康有为“文学-政治”综合体思想对于当代中国发展的启示价值。首先,康有为的“文学-政治”综合体思想是康有为对于儒家“文政”传统的高度概括,他意识到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缺一不可,因此他一方面强调“中体西用”,另一方面又大力发展小说之类的新文体取代经学地位;其次,康有为强调以人为本,通过“元”的哲学范畴去论述人人平等,并且为“欲”正名,破除了封建礼教对人的压迫。他的最终目的,是希望创造一个众生平等的“去苦存乐”的理想乌托邦,在这里人人都可以追求幸福。最后,康有为的思想还具有极高的现代价值,他的“文学-政治”综合体思想中体现出的强调文学对于民族精神与国家软实力塑造的重要性,正是“文化自信”的历史性表达。并且他对于对大同世界的建构,是一次让中华文化“走出去”的大胆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