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中日合邦
康有为
李提摩太
戊戌时期
摘要:
戊戌时期,西方人欲推行“合邦”来促成国家合并,从而进一步控制中国的内政、外交大权。然而,在“合邦”的发展过程中,国内的社会思潮与传统士人均对侵略性质的“合邦”起到了不同程度的抵制作用,使“合邦”并未脱离联盟框架而独立发展。适值晚清士人惯用春秋邦交观念看待当时的中外关系,并通过联盟的方式减轻西方列强的侵略,从而在列国并争的局面中寻求稳定之法。伴随着中俄关系的逐渐恶化,联盟对象倒向英国和日本。趁此时期,英人李提摩太向士大夫阶级兜售救国策,对清方案几经修改,不仅内容上渐趋完备,侵略的隐蔽性也大幅增强。与此同时,日人也迫切地与清朝士人进行交往,借机宣传中日之间同洲同文同种的亲密关系,试图消弭“中日合邦”所带来的思想阻碍。作为变法的核心人员,康有为对“合邦”表现出异于常人的热情,并于戊戌政变前上奏折促成此事,被视为串通外人行卖国之事。纵观康有为的相关记载,此种说法并无实据,对其误解的成分居多。
通过“借才”与“推行合邦”两条判定标准,明晰“合邦”的人员构成。李提摩太、樽井藤吉、康有为等人因与“合邦”联系密切,处于核心人员行列。其中,李提摩太不仅是外人推行“合邦”的典型代表,也一定程度上主导了晚清时期国内“合邦”的发展。中外人士共同努力推行的“合邦”,名称虽同,却在含义上大相径庭。戊戌政变发生以后,变法人员得到清算,光绪皇帝的权力亦遭到极大制约,基本处于无权状态。最终,在“人臣无外交”思想的影响下,取得统治者首肯推行“合邦”已不现实,而在清帝退位以后,“合邦”再无实行的可能。
通过戊戌时期“合邦”的研究,可以看出传统士人固然有其局限性,但在面对外来侵略时又表现出足够的智力与底气。维新派与保守派都曾认真地寻求出路,却无法触动封建根基,最终也没有找到挽救时局的有效措施。然而,在西方侵略的不断加剧下,化除满汉畛域达到了新的高度,国家意识、民族意识相较之前也有明显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