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伤痛记忆
国家公祭网
南京大屠杀
媒介事件
仪式
摘要:
南京大屠杀作为民族伤痛记忆,自国家公祭日设立以来,已获得了广泛的社会认同,而社会记忆理论为民族伤痛记忆的生成逻辑与传播实践提供了分析范式。新时代下,“让历史说话,用历史发言”的号召,要求我们将历史塑造成为社会群体认同的公共记忆。作为与国家公祭日同期设立的官方的线上公祭平台,国家公祭网在民族伤痛记忆的生成与传播中占据着独特的地位。本文借助社会记忆理论及其创伤理论,以国家公祭网作为研究样本,对设立国家公祭日以来的民族伤痛记忆的生成做出探析。
按照记忆的唤起、重构、固化、刻写的研究范式,本文由以下六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绪论,阐述南京大屠杀为代表的伤痛记忆的社会建构必要性、紧迫性,梳理了目前记忆理论的伤痛记忆空白,介绍了本文依托集体记忆研究框架,融合媒介理论和政治认同理论的研究设计思路和对记忆理论的填补创新。第二部分是第一章,围绕记忆的唤起过程,探究记忆的回溯与边界确定,叙述国家公祭网等媒介渠道多方合力生产伤痛记忆并构成伤痛记忆共同体的过程。第三部分是第二章,围绕记忆的重构过程,引入媒介事件的理论视角,探究通过政治权力对记忆内容的加冕以及个体主动向政治权力话语看齐的过程,注意到并尝试解释了在记忆的延伸过程中出现的反征服现象,分析了国家公祭网在其中起到的提供官方话语指向作用。第四部分是第三章,围绕记忆的固化流程,聚焦记忆共同体的量的扩增以及记忆重点在共同体中的明确,联系国家公祭网在线祭祀的功能设置通过仪式、符号理论的解释,探究记忆内容和记忆群体的发展。第五部分是第四章,围绕记忆的刻写过程,分析国家公祭网的设置针对个体的体化实践,并依托数字空间的优势保存刻写,留存云端记忆的过程,反思作为官方话语风向标的国家公祭网遇到的“去主体化”的现实困境。最后为结语部分,对民族伤痛记忆的生成与传播实践进行总结,探究国家公祭网的优势与存在的不足,通过回顾总结,展望未来在记忆生成与传播中,以国家公祭网为代表的平台应当怎样趋利避害,更好地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总之,关于南京大屠杀的民族伤痛记忆,经历了历史起起伏伏,终于在新时代展现出了新的话语力量。如何将记忆种进每个人的心中,成为大众广泛认同的内容,一度成为时代之问。依托国家公祭日的设立和国家国家公祭网的成立,拥有了政治合法性的伤痛记忆,借助数字空间的力量打通时空的限制,迅速扩散成为了全民族的记忆内容,但是在记忆的构建过程中,也免不了出现个别群体的对抗等现象,而快速发展迭代的媒介技术也给日渐“中介化”的国家公祭网在线公祭平台提出新的时代追问。通过对国家公祭网的个案梳理探究,笔者试图描摹出民族伤痛记忆在深度媒介化时代背景下的生成逻辑,勾勒南京大屠杀为核心的民族伤痛记忆的传播实践,为构建和深化民族认同,提升文化自信,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有限的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