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常用邮箱:*
您的手机号码:*
问题描述:
关键词: 昙华林 我们小时候 武昌起义 凤凰山 城墙
摘要: 这里是武昌城的根脉,也是我魂牵梦绕的地方。昙华林火了,成了游客的打卡圣地。但50多年前,那里是我的家。我一岁起就住在武汉市第十四中学,中学面街,街是昙华林;中学背山,山叫城山,老武昌城北面以此为界。这山我们小时候也叫凤凰山,至于螃蟹岬,当时没有听说过。昙华林地处城山南麓与花园山北麓之间,随两山并行呈东西走向。听中学老人说,城墙较宽,建在山脊上,早期有同学是走城墙上学的。城墙1926年拆除,只在武昌起义门留了一小段。
关键词: 风景名胜 四渡赤水 山水间 乌江渡 遵义会议 娄山关 国酒茅台 红军长征精神
摘要: 来到遵义,红色风韵是这座城市独有的气质,遵义会议、强渡乌江、四渡赤水、娄山关战役等都是红军长征精神的瑰宝。红色遵义,转折之城,见证了中国革命波澜壮阔的历史;而“绣美”遵义,则让人寄情于山水间,赤水大瀑布、烟雨娄山关、国酒茅台镇、乌江渡等风景名胜,奇美壮观,充满诗情画意。
关键词: 中国革命史 长征精神 遵义会议 革命先辈 积极乐观 红军长征 教学目标 伟大意义
摘要: 一、教学目标1.了解红军长征及其伟大意义,理解遵义会议在中国革命史上的地位。2.感受红军不怕牺牲、不畏艰险、积极乐观的革命精神,培养敬仰、爱戴革命先辈的情感。3.激发学生继承革命传统、弘扬长征精神、树立奋发图强的爱国志向。
关键词: 四川雅安 李伯钊 四川省雅安市 红军长征 长征故事 江西瑞金 红色中华 新华社
摘要: 2023年6月2日,一块写有“红色中华”的牌匾,由四川省雅安市收藏爱好者史晋川捐赠给新华社。这块牌匾是现世稀有的新华社早期文物之一,由新华社前身红中社(全称为红色中华通讯社)最早的编辑之一李伯钊于1932年冬在江西瑞金书写,后随红军长征留在了四川雅安,在历经数十年的风雨洗礼后,终于回“家”。“红色中华”牌匾的回归,将红中社与红军长征联系在一起,使人们不禁对这两者的历史交汇心生关注。
关键词: 第一次国共合作 国民党左派 大革命时期 奉系军阀 天津市河北区 烈士纪念碑 英勇斗争 赤化
摘要: 天津十五烈士纪念碑位于天津市河北区中山J公园南侧,1931年为纪念大革命时期牺牲的十五位烈士而立。1924年1月,第一次国共合作正式形成。共产党员于方舟、江浩、江震寰等在天津建立国民党党部,江震寰任负责人,以共产党员和国民党左派为骨干开展革命活动。1926年11月,国民党市党部革命骨干江震寰、邬集中、王纯善、马增玉等15人先后被奉系军阀逮捕。他们在狱中与敌人进行了长达5个月的英勇斗争,最终被军阀当局以所谓“组织党部,宣传赤化,阴谋暴动”的罪名杀害,被后人称为“天津十五烈士”
关键词: 九一八事变 平顶山惨案 创伤叙事 国难文学
摘要: 平顶山惨案是九一八事变后日军大规模屠杀中国平民的起点。惨案发生后,日本侵略者实施新闻封锁,直到两个月后,真相才得以在《北平晨报》《新闻报》《大公报》《申报》等陆续、全面披露。与这些报道相对应的是,作为九一八国难文学重要组成部分的以平顶山惨案为题材的文学作品的大量涌现。对有关这一事件创伤叙事文本做新的发掘和考论,无疑丰富了中国现代国难文学及其研究;作品表现出与奥斯维辛屠杀叙事文本的关联性,显示出独特的艺术品位和精神气度。
关键词: 第一个五年计划 国家计划委员会 李富春 原国家计委 后半生 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 理论功底 计划经济
摘要: 在新中国成功编制第一个五年计划(以下简称“一五”计划)70周年之际,研究和总结这段历史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一五”计划与时任国家计划委员会主任的李富春有密切的关系。李富春作为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的成员,不但在“一五”计划的编制和实施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而且他把后半生都献给了新中国的计划经济工作。退休以后我有时间去整理外祖父李富春的经历。我曾和原国家计委一位理论功底深厚的老领导有过深入交流,也向房维中、金冲及等同志请教过。
关键词: 师夷长技以制夷 中国式现代化 殖民体系 近代中国社会 中体西用 工业化 经济学家 方显廷
摘要: 鸦片战争后,中国被西方列强逐步纳入世界市场与殖民体系中,国际地位的下降和中西之间的现实差距,促使近代中国社会精英在“师夷长技以制夷”和“中体西用”等主张下开启了以工业化为主要内容的现代化进程。在此后仁人志士对现代化的百年探索和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历程中,工业化始终居于核心地位。
关键词: 南京沦陷 日本总领事馆 抗战期间 长麟 南京大屠杀 老人
摘要: 2007年是南京大屠杀七十周年,那年2月,我为写作《南京沦陷八年史》一书,采访了一位已九十四岁的抗战老人(上图右)。他就是抗战期间,在南京戒备森严的日本总领事馆的盛大宴会上,凭一腔爱国热血与勇敢机智的行动,制造震动海内外惊天“毒酒案”的传奇人物詹长麟。
关键词: 关于鲁迅 冯雪峰 朱总司令 茅盾 瓦窑堡 红军长征 回忆
摘要: 先说“东征贺信”的发现关于鲁迅和茅盾于1936年联名致红军贺电,坊间多有传闻。1951年,冯雪峰回忆说,红军长征抵达陕北的时候,鲁迅和茅盾“转转折折地送去一个给毛主席和朱总司令庆祝胜利的电报”。1952年,冯雪峰又在出版的《回忆鲁迅》一书中写道:“鲁迅先生和茅盾先生共同给毛主席和朱总司令庆贺长征胜利的电报,也正是我动身的前几天才转到瓦窑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