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常用邮箱:*
您的手机号码:*
问题描述:
关键词: 第二次国共合作 杨虎城 英雄模范人物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西安事变 和平解决 张学良 艰苦抗战
摘要: 1936年12月12日发生的“西安事变”,由于中共中央的正确决策,在各方面斡旋下和平解决,从而为结束十年内战,开启第二次国共合作打下基础,推动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经过艰苦抗战,中国人民终于取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其中张学良、杨虎城功不可没。因此,2009年两将军都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
关键词: 王临乙 法国里昂 法国留学 常沙娜 第二年 回忆录 七七事变
摘要: 我父亲是1927年去法国的,在法国留学9年,一直到1936年回国。那时候北平艺专很重视聘请留学法国的人才,特别是搞绘画和雕塑的,就聘请了我父亲。还聘请了父亲的好朋友王临乙先生和他的夫人王合内,也就是我的干爸干妈,他们没有孩子。干妈是法国人,我在回忆录《黄沙与蓝天》中特别写到了她。我是在法国里昂出生的,在法国长到6岁。爸爸回国的第二年,1937年,我们也启程回国,结果在回国的船上得到“七七事变”的消息,我们就按照爸爸的安排改道南下了。
关键词: 上海法租界 上海市档案馆 资料整理 公共卫生 公董局 通告 公报 华文
摘要: 本文依据上海市档案馆所藏1937年《上海法公董局公报》中文本和《上海法公董局公报》所载的中法文通告整理而成。公董局通告(签发部门不一,有总办、警务处、公共卫生救济处等),在每期公报都为首列内容。作此整理的目的有两个:一是从通告角度略见1937年的上海法租界;二是提示华文公报的译文与原法文公报内容的区别,供有意运用华文公报者参考。
关键词: 李顿调查团 九一八事变 中国东北 国际联盟
摘要: 学界对于李顿调查团的评价多以笼统的“失败”进行价值判断,忽视李顿调查团本身的主观能动性,存在认知偏颇。调查团的核心任务包括调查九一八事变始末与探索东北局势调停方案,其结果不仅反映在报告书里,也体现在调查团成员的进一步阐释之中。调查结果与调停方案引起中日双方不同反馈,使调查团为维护调处效果采取举措,但日本不仅没有认可报告书建议,甚至否认调查团的权限。通过再梳理调查团的调处和再审视调查团的言行,可实现调查团成败再判断。东北事实调查之成功间接导致折中调停方案之无效,调查与调停在效应上形成互斥,其体现了国际联盟及其机制在东亚适用过程中所能达到的程度及其限度。
关键词: 美籍华人作家 南京大屠杀 战争文学
摘要: 近年来,一批美籍华人作家的“南京大屠杀”题材小说陆续出现在大众视野,以严歌苓《金陵十三钗》、哈金《南京安魂曲》、祁寿华《紫金山燃烧的时刻》、郑洪《南京不哭》四部长篇小说为代表,在海内外产生较大影响。跨越中西的文化身份使得美籍华人作家从“为国族写史”与“为西方立传”的双重创作立场出发,呈现出兼有“国族性”与“世界性”的视野越界。其作品通过建构“受难者”中国、“侵略者”日本、“拯救者”西方三重人物形象,融合人道主义与国族情感,摊开一道多维、全面、生动、立体的战争叙述,既为受难民族“为何言说”及“如何言说”历史开辟新路径,也在全球化语境和战争文学整体脉络中为“南京大屠杀”题材创作带来宏阔纵深的反思与启示。
关键词: 文学意义 极左路线 十七年 中国文学艺术 文学创作 文化大革命 河南
摘要: 1949年至1990年河南的文学创作,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叙述:其一,1949年至1966年,新中国成立之初至“文化大革命”前,即通常所说的十七年;其二,1976年“四人帮”被粉碎后特别是1978年末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和1979年末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会后至1990年,即通常所说的新时期。十七年与新时期之间有个“文化大革命”十年,这十年间的文学被“四人帮”的极左路线摧残得花残叶落,没有什么文学意义上的文学创作可以言说。
关键词: 中英关系 清政府 滇缅交涉 曾纪泽 赫德
摘要: 在中英滇缅界务问题的谈判中,清廷采取了明暗双轨交涉同时并进的外交策略:一是委托洋员赫德以私人身份探听英国态度,并与英方秘密交涉缅甸问题;二是默许驻英公使曾纪泽自行与英国外交部正式交涉缅事。赫德浸淫中国官场多年,深知“朝贡”对清政府意义之深重,遂劝谕英国外交部在交涉中保存“缅祀”,换取英国对全缅的控制权以及展拓滇缅商务的“实利”;而曾纪泽为了维护中国的利益,主张放弃宗主国的“虚名”,保证中国展拓边界至八莫。虽然赫德的交涉以失败而告终,但英方采纳了他提出的“弃名取利”计策,中英两国政府有关缅甸问题的谈判最终以签订《中英缅甸条款》,英国事实上获得缅甸而告终。
关键词: 留法勤工俭学 教育救国 救国救民 中国社会变革 劳工教育 五四运动 马克思主义 平民
摘要: 百余年前,无数怀揣梦想的有志青年为寻求救国图强之路远渡重洋,开始了自己的探索之旅。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100周年大会上发表的重要讲话中如此评价这一段历史:“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中国逐步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中华民族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劫难。一批又一批仁人志士为救国救民而苦苦追寻,一大批先进青年在‘觉醒年代’纷纷觉醒。伟大的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拉开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也标志着中国青年成为推动中国社会变革的急先锋。”当时的旅法学生和劳工群体深受“教育救国”思想的影响,从而开展平民劳工教育实践,给我们的教育研究与实践留下了宝贵的历史财富。
关键词: 苏州“三大法宝” 地方大学 文化育人 路径
摘要: 地方大学文化育人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育时代新人的内在要求。当前,地方大学文化育人面临着地方特色资源有待挖掘、地方文化育人方式有待创新、地方文化育人品牌有待形成等问题。而根植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伟大实践中的苏州“三大法宝”是极具特色的地方文化资源。地方大学要通过打造文化育人品牌、丰富文化育人内容、激发文化育人活力等途径,探索将苏州“三大法宝”融入地方大学文化育人的全过程,彰显地方大学的使命担当,提升地方大学文化育人成效。
关键词: 《叻报》 清末新政 改革 自立
摘要: 义和团运动后,为了挽回声誉,重振民心,维护清廷的继续统治,刚刚逃至西安的慈禧太后就颁布诏令启动变法,让社会各界各抒己见,由此拉开十年新政序幕。华文报刊《叻报》在1900年前后紧跟清廷的时局,积极报道义和团的动向和战争的进程,并对运动的失败和时局的败坏痛心疾首。当1901年初两宫诏令新政后,《叻报》仍然紧密关注清廷的动向,大量转载国内与改革变法相关的奏折和文章,并为新政建言献策,其中隐含着南洋华人群体希望国家民族自立与强大的爱国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