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常用邮箱:*
您的手机号码:*
问题描述:
关键词: 萧克 红军长征 退役军人 将军 大方县 毕节市 90后 红色基因
摘要: “将军山之役胜利结束后,萧克将军曾在这里心潮澎湃、即兴赋诗。”在贵州省大方县东关乡将军山小学,93岁的退役军人陈彪指着墙上的诗对“90后”校长高良远说。将军山,地处乌蒙山腹地的毕节市大方县,红军长征期间,这里曾发生过一场著名战斗——将军山战役。
关键词: 黎平会议 遵义会议 老年大学 黎平县 红军长征 伟大转折 黔东南州
摘要: “黎平会议新曙光,老区人民齐歌唱……”2024年12月5日上午,在黔东南州黎平县古城翘街红军广场,黎平县老年大学红歌班的20余名老师正用激昂的歌声倾心向红军长征90周年、黎平会议召开90周年、遵义会议召开90周年献礼。
关键词: 遵义会议精神 国家文物局 研究馆员 副馆长 专家库 沙滩文化 精神财富 遵义市
摘要: "1935年1月,遵义会议的召开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也挽救了中国革命,实现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的重大转折。这段历史是我们每一个中华儿女都应该铭记于心的精神财富。"遵义市博物馆副馆长、研究馆员、国家文物局专家库专家何烁表示,作为"伟大转折之地"的遵义,不仅有着厚重的红色文化,还承载着丰富的土司文化和沙滩文化。博物馆成为观众连接古今的桥梁,也成为讲述遵义故事的重要窗口。
关键词: 检察机关 资源禀赋 履职 红色基因 红军长征 文物 遵义市 文化
摘要: 遵义市检察机关立足资源禀赋,发挥比较优势,依法能动履职,以“四聚焦”为文物文化保护增添“检察蓝”,传承红色基因、播撒红色种子、激活红色动力。红军长征在遵义留下的红色遗迹众多,红色文化遗址遍及遵义。遵义市检察机关立足资源禀赋,发挥比较优势,依法能动履职,以“四聚焦”为文物文化保护增添“检察蓝”,传承红色基因,播撒红色种子,激活红色动力。
关键词: 牛津大学 广东南海 康有为 翻译方式 游记 到此一游 地名 感觉
摘要: 1904年6月,康有为造访英国,在牛津大学待了几天,几乎游尽牛津大学当时所有的学院,留下了非常详尽的牛津大学游记。读康有为的牛津游记,会感觉牛津大学和英国一样,似乎百年来很少有改变,这让人感叹不已。在康有为的时代,很多英国的机构和地名还没有今天的标准翻译方式,加上康有为是广东南海人,讲粤语,不懂英文,全靠翻译介绍,因此读到他笔下记录的英国机构和地名有时感觉挺“上头”。
关键词: 英雄模范人物 四渡赤水 遵义会议 革命先驱 剿匪斗争 红色基因 精神财富 地下党
摘要: 贵州,是一片承载着厚重历史的红色热土,在这片多彩的土地上,留下了许多丰富灿烂的红色文化和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不仅有以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为代表的革命先驱文化,以遵义会议和四渡赤水为代表的红军文化,以中共贵州省工委为代表的地下党斗争文化;还有以贵州解放和剿匪斗争为代表的接管建政文化……
关键词: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思想启蒙运动 思想解放运动 科学思潮 中国思想界 五四时期 马克思主义 新文化运动
摘要: 中国共产党科技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科技思想同中国科技实际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产物。从近百年中国思想启蒙运动来看,新文化运动以彻底的不妥协的精神向封建旧文化宣战,更是在中国思想界高高举起民主和科学的大旗。在这场广泛而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中,科学被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思想、科学精神在中国得到空前的普及和推崇。
关键词: 解放思想 遵义会议 实事求是 中央领导集体 思想路线 宝贵精神财富 革命实践 党的历史
摘要: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是中国共产党宝贵的精神财富,而其重要源头之一就是党的历史上一次具有伟大转折意义的重要会议--遵义会议。这次会议以实事求是为指导原则,纠正了党内的“左”倾思想错误,确立了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遵义会议之所以能够在党史上占据如此重要的地位,原因之一是中国共产党从此开始独立自主地用实事求是的原则来分析革命的形势、指导革命实践的发展。
关键词: 遵义会议精神 党的历史 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发展的方向 发展的趋势 恒守 历久弥新 转折点
摘要: 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这是开天辟地的大事变,深刻改变了近代以后中华民族发展的方向和进程,深刻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命运,深刻改变了世界发展的趋势和格局。但是,这3个“深刻改变”并不是自然而然完成的,而是在中国共产党人恒守初心使命、不懈艰辛探索、持续奋斗牺牲、积极主动作为中实现的。1935年1月召开的遵义会议,是我们党的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铸就了一座熠熠生辉的里程碑。
关键词: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中央革命根据地 八七会议 历史转折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 红一军团 遵义会议 红一方面军
摘要: 中国革命创业维艰。1927年八七会议后,毛泽东领导秋收起义和向井冈山进军,先后建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和中央革命根据地,相继创建红四军、红一军团和红一方面军(中央红军),成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革命根据地军民连续粉碎国民党军队四次“围剿”。但是,由于“左”倾教条主义错误指挥,红军第五次反“围剿”遭到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