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常用邮箱:*
您的手机号码:*
问题描述:
关键词: 陈云 出川 中国共产党 长征 遵义会议
摘要: 早在20世纪30年代,陈云同志就已担任中共中央领导职务。长征途中,当红一方面军行至四川省天全县时,陈云再次受中共中央委派,肩负外出四川恢复上海党组织工作和重建中国共产党与共产国际联系的使命。借此机会,陈云对长征进行了系统总结和思考。陈云是党内较早对长征进行全面阐释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提出了“长征是红军有准备的战略转移”“长征是历经四个阶段的一次西征”“长征锻造了红军坚固战斗力”“长征会师具有十分重大意义”“长征胜利首要归功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长征宣告毛泽东等领导人已经成熟起来”等观点。陈云对长征的认识创造了多个第一,对长征的思考包含着许多真知灼见,值得进一步总结和探究。
关键词: 四合院 叙永县 纪念馆 泸州市 红军长征 红色 印记
摘要: 小青瓦屋顶,穿斗式结构,木板墙壁.泸州市叙永县石厢子会议旧址,四合院的布局简单庄严,房间内陈列整齐的马灯、碗、茶壶,见证了80多年前在这里召开的重要会议."红色印记",处处闪耀.青衣江畔的红军长征翻越夹金山纪念馆广场,一段历史刻在浮雕上:红军将士目光坚定,互相搀扶帮助,在那段艰难的路程上攀行.
关键词: 初中综合实践活动 重走红军长征路 开展 组织
摘要: 综合实践活动是初中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引导学生自主性,综合性学习活动,体现出学生对知识的综合运用,以此发展学生综合实践能力。为此,在重走红军长征路综合实践活动开展中,为保持和发扬中华民族文化传统,激发学生爱国主义情感。通过有序开展与组织初中综合实践活动,引导帮助学生进行亲历性实践,让初中学生沿着先辈的足迹,在缅怀与纪念中思考,当学生在遇到困难时,从长征精神中获得感悟,积极面对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促使学生再一次体会红军不畏艰险、勇往直前、革命必胜的精神。
关键词: 中国海洋大学 台港澳 共青团 交流活动 新征程 青岛城市 五四运动
摘要: 4月29日,“逐梦新时代携手新征程”青台港澳“五四”青年节主题交流活动在青岛举行,来自中国海洋大学的台港澳学生、在青台胞、台属代表参观青岛发展成就,品味青岛城市文化,畅谈青春理想,共同纪念“五四运动”103周年与共青团成立100周年。
关键词: 新文化运动 白话诗 《女神》 想象力
摘要: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是郭沫若的代表作品,但对高中学生而言,阅读起来有一定难度,很难感受到郭沫若“女神体”自由体诗的艺术性。这就需要我们在教学中引导学生了解“五四”时期特定的时代氛围,以及现代文学史方面的知识,在此基础之上,再去引导学生感受这首诗独特的艺术魅力。
关键词: 毛泽东 《关于重庆谈判》 人民利益观
摘要: 毛泽东《关于重庆谈判》闪耀着保护人民利益的思想光辉,提出了抗战胜利后和平民主团结的方针,强调针锋相对、以斗争求团结来保护人民利益的政治主张,揭示了党群干群之间的苗土关系、鱼水关系,从而维护和发展广大人民利益的原则要义,为创建人民民主共和的新中国提供了科学指南,为当代中共党人不忘初心牢记关切人民利益问题,维护和发展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提供了有益启示和实践遵循。
关键词: “帝党” “后党” 戊戌政变 康有为 梁启超 维新派
摘要: “帝党”与“后党”是晚清政治史研究中长期以来常被使用的一对概念,但已有研究比较欠缺对其本身的界定。这一对概念系康有为、梁启超维新派在戊戌政变后的政治斗争中提出,并被分别赋予革新与守旧的脸谱化形象,分别与“新党(康党)”和“旧党”等同,以适应维新派的宣传需要。这样的概念和形象广为流传,并被后来的历史学者赋予了更广泛的含义,深刻影响了对晚清政治史的书写。
关键词: 中共中央南方局 各民主党派 历史见证 战时首都 重庆谈判 中国民主同盟 因缘际会 特园
摘要: 特园,原是民盟元老鲜英的公馆,修建于1931年代初。抗战时期,重庆成为中国的战时首都。时代潮流的因缘际会,使特园成为中共及各民主党派活动的重要场所,成为中国民主同盟和三民主义同志联合会的诞生地,成为中共中央南方局贯彻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历史见证,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创立和实践的历史见证。毛泽东在重庆谈判期间,曾三顾特园,与民盟主席张澜等民主人士会见,共商国是。
关键词: 清末新政 多面性 蔡元培 多元审视 历史文献 五四运动 梁启超 理性对话
摘要: 近代中国命运多舛,被迫走出中世纪相对封闭停滞的发展道路,被强行卷人国际体系之中,要认识这样一段变化快速和巨大、充满多面性和不平衡性的历史,需要历史与现实的理性对话,也亟待引人历史与理论之间的相互验证。本书充分发掘各类历史文献.重新审视鸦片战争、清末新政、五四运动等重要历史时刻,重新探讨梁启超、蔡元培等重要历史人物,史料丰赡,论证有力,叙事清晰,颇有助于理解近代中国的政情与世态。
关键词: 国教运动 康有为 宗教批判 超越性
摘要: 孔教的支持者于1913年、1916年掀起两次孔教入宪运动。面对孔教会发起的孔教入宪运动及袁世凯举办的祭天仪式,马相伯基于自己的信仰和西学知识指出,孔子非宗教家、孔教非宗教、孔教没有信徒、孔教缺乏超越性,对孔教的神圣性予以解构。针对孔教入宪运动,马相伯进行了彻底的批判。马相伯针锋相对地指出,孔教不是历史上不成文的国教,孔教入宪和孔教国教化违反信教平等权,孔教国教化可能引发中国的宗教冲突、民族冲突乃至领土纠纷。马相伯也驳斥了孔教国教化可以挽救民国以来道德沦丧的观点,反驳了孔教与共和为一体的观点,论证了修身是私人领域之事、国家不应干预。马相伯对孔教国教化的批判汇入了当时的舆论斗争之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