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常用邮箱:*
您的手机号码:*
问题描述:
关键词: 党的建设 三大法宝 革命力量 统一战线 新民主主义革命 先锋队 武装斗争 由弱变强
摘要: 党的建设、武装斗争、统一战线,是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三大法宝”。历史证明,对三大法宝运用自如时,革命力量就会由弱变强,革命形势就会“柳暗花明又一村”。“三大法宝”为什么如此灵验?“党的建设”的威力锻铸党和人民的血肉联系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发挥这样伟大的领导作用?因为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
关键词: 南京大屠杀 克里斯卿·克罗格 证词
摘要: 德国商行礼和洋行的工程师克里斯卿·克罗格1936至1938年在南京生活、工作。日军攻占南京屠杀军民之际,他留在南京,协助约翰·拉贝管理安全区,尽力保护难民;同时,对恐怖笼罩下的状况作了长篇详细的记录。他的这些证词真实记述了日军屠杀、强奸、掳掠、焚烧等暴行,其中一些片段曾在远东国际军事法庭作为检方证据宣读。虽然在1939年1月离开后未能再踏上中国的土地,但他对这个国度一往情深,对南京大屠杀期间遭受的苦难铭记于心,并在南京大屠杀50周年前夕,重新整理当年的目击证词,寄给中国驻联邦德国大使,以示纪念。
关键词: “两个确立” 遵义会议 红色基因
摘要: 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次具有伟大转折意义的重要会议。遵义会议的历史经验表明,要取得革命事业的成功,必须有一个在实践中形成的坚强的中央领导集体及核心,必须有一个正确的指导思想。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决议》提出的“两个确立”对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对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具有决定性意义。我们要发扬遵义会议精神,传承红色基因,衷心拥护“两个确立”,忠诚践行“两个维护”,奋力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
关键词: 五四运动 人类命运共同体 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外交关系
摘要: 五四运动是中国自鸦片战争以来,第一次对外不是签订而是废除不平等条约的外交,是一场抵抗住帝国主义强压的爱国运动。这场运动给我们留下了丰富的外交经验,凝聚了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和外交精神,对我国百年来的国际外交具有重要意义。当前世界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后疫情时代,面对日益复杂的全球关系和发展状况对人类社会提出的挑战,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为解决世界性问题提供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关键词: 重庆谈判 底线思维 中国共产党 政治原则
摘要: 抗日战争结束后,以国民党为代表的大地主大资产阶级集团妄图夺取抗战胜利的果实,建立独裁统治,与以中国共产党为代表的人民大众迫切要求建立和平、民主、团结、统一的新中国的斗争成为当时国内形势的主要特点,如何解决这一矛盾成为影响未来中国前途命运的重大课题。因此,重庆谈判成为抗日战争胜利之际,中国共产党和国民党就中国未来的发展前途、建设大计在重庆进行的一次历史性会谈。中共在谈判中,始终坚持维护人民根本利益的政治原则,在原则底线问题上决不轻易让步,张弛有度,这也是当时中国共产党底线思维的体现。
关键词: 国民党反动派 八七会议 武装反抗 土地革命 纪念馆 漫游记 总方针 枪杆子
摘要: 1927年8月7日,中共中央在湖北汉秘密召开紧急会议(八七会议)。会议确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这是一个正确的方针,是党在付出了大量鲜血的代价后换得的正确结论。出席会议的毛泽东在发言中强调:“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
关键词: 政党内阁 复辟帝制 《新闻报》 宋教仁 袁世凯 责任内阁制 孙中山 多数党
摘要: 一、漫画赏析漫画1:醉翁之意(区区)漫画1:漫画选自1913年2月28日出版的《新闻报》。漫画中正在亭子里饮酒的人物是宋教仁。宋教仁主张在议会政治中实行责任内阁制。他认为国会是议会政治的象征,而政党则是议会政治的基础。因此,他积极从事政党活动,为在国会中成为多数党创造条件,以达到建立政党内阁的目的。他积极活动,将同盟会改组为国民党,并受孙中山委托任代理理事长,成为国民党实际上的负责人。
关键词: 东北史纲 徐中舒 九一八事变 满蒙非中国论
摘要: 九一八事变后,傅斯年深刻地认识到日本“学术侵华”和“武装侵华”的唱和关系及其危害,因而联合其他四名学者共撰《东北史纲》来驳斥日本学者矢野仁一等人提出的“满蒙非中国论”。由于徐中舒做过明清档案整理因而负责撰写“明清之东北”部分。虽然除了傅斯年编写的第一卷之外,其余都未能出版,但从李济的英文简要版可以看出徐中舒对明清东北史的基本主张,反映了徐中舒实证主义史学研究的基本特色。
关键词: 罗亦农 赵世炎 中国工人运动 武装起义 大革命时期 北伐战争 陈独秀 周恩来
摘要: 1927年3月21日,在陈独秀、罗亦农、赵世炎、周恩来等参加的中央特别委员会领导下,上海工人成功发动了第三次武装起义。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是大革命时期中国工人运动的一次壮举,是北伐战争时期工人运动发展的最高峰。
关键词: 第一次护法运动 孙中山 桂系 财权博弈
摘要: 第一次护法运动仅持续八个月就以失败告终,其中孙中山与桂系关系的变化是运动失败的重要原因。双方除政治层面的博弈之外,亦在财政领域展开角力。在财政收入方面,孙中山在盐税、铁路收入及司法经费等三个方面取得一定进展,有效支持了军政府的政权运作;但是另一方面,随着护法运动的深入发展,孙中山无法再向海军、国会议员及驻粤滇军提供经费,在各方现实利益交织纠葛下,桂系逐渐分化、瓦解了孙中山的护法同盟,最终迫使军政府改组,孙中山的第一次政权建设之尝试亦宣告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