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近代中国就职宣誓制度
立宪主义
会通中西
孙中山
摘要:
就职宣誓制度是基于使社会秩序在权力移转之时仍维持稳定状态的考量,由经选举或任命的公职人员在就职时依宪制性法律的相关规定,向选民、代议机构、法官或其他政治象征公开宣誓遵守宪法、效忠国家、依法履职等誓言,以公示新任公职人员开始履新事实的一种政治仪式。近代中国就职宣誓制度兴替沿革近四十年。在此期间,该制度先后两次宪法化,规范公职人员、人民团体负责人、党务人士的宣誓就职活动的法律制度亦随时代变迁而多次修订,臻于完备。同时,自1928年起,宣誓就职典礼开始遍及中央及地方行政机关、人民团体、党团组织,多层次、多领域的仪式展演成为当时国人政治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环。重要的是,在“西学东渐”“欧风美雨”的时空背景中,逐渐走向成熟的近代中国就职宣誓制度并非完全取资欧美,而是将西洋诸国的制度经验植根于我国固有之宣誓传统。因此,透过回顾近代中国就职宣誓制度的演变过程,探寻其源流背后所蕴含的法律思想与政治传统,具有丰富的史鉴价值。拙搞以法律史为视角,从“固有传统”“借镜转型”“近代创制”等三个维度着手,运用历史陈述、文献分析、比较法学与多模态话语分析等研究方法,对近代中国就职宣誓制度的源流进行爬梳,并嵌入式地考察、分析其源流背后所蕴含的法律思想与政治传统。本文由绪论、正文暨结论三部分构成,正文暨结论分为以下五章:第一章,从“天道”的角度探讨就职宣誓制度在中国古代的表现形式,从流变中分析其背后的法律思想与政治传统。之后,主要分析在近代民权思想的影响和冲击下,中国古代就职宣誓制度雏形的转型以及朝野两种互相冲突的宣誓传统是如何在清末民初达成妥协的。第二章,主要基于仪式与誓词,挖掘孙中山1912年宣誓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背后的意义。尔后,在孙中山学说、思想中探寻其之所以如此重视宣誓问题的根源。并在此基础上,依循孙中山会通中西的学思意识,总结、提炼近代中国就职宣誓制度在中国固有之法政传统与西方的历史经验中的源流。第三章,通过议事记录、制宪史料、政府档案等文献,结合当时的社会思潮,以相关条文为依托,对包括中华革命党、护法政府在内的北洋政府时期朝野双方的就职宣誓制度进行嵌入式分析。第四章,从党系与政系两个层面入手,结合中国国民党和南京国民政府、地方政府的相关会议记录、公报、档案及政学界的思想动态,对该时期的就职宣誓制度和仪式展演加以分析。第五章,从仪式、符号、誓词等方面入手,通盘考察、分析、总结近代中国就职宣誓制度在近四十年发展历程中的成败得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