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论持久战》
行动主义
抵抗
介入
摘要:
《论持久战》这一篇军事著作诞生于全面抗日战争爆发初期,毛泽东在文中对抗日战争形势做出了准确而科学的判断,对中共的持久战战略进行了详细的梳理。《论持久战》体现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的战略前瞻性,对于抗战胜利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指导,对于如今的疫情防控阻击战、防范重大风险等课题都有非常大的借鉴意义。在今天,重新认识抗战时期的翻译活动有利于让西方了解中国的革命历史,进而击溃历史虚无主义的防线。
《论持久战》自发表以来就广受国内外的关注,其重要原因就在于中共中央在抗战时期及时组织了对这部作品的英译活动。建国以后随着《毛泽东选集》的英译,《论持久战》作为其中的选篇也随之被翻译。长期以来,学界更加关注对前者的英译研究,而对于《论持久战》本身这一作品的英译研究却不够重视,对于抗战时期《论持久战》的英译研究更是少之又少。鉴于此,本文以抗战时期毛泽东的《论持久战》的两个英译本为研究对象,探讨译者在其翻译活动中所付出的努力。本文以行动主义翻译理论视角切入,借用铁莫志克所构建的“抵抗”与“介入”两个术语来探究译者的行为活动。运用定性研究中的文献法和文本分析法,从翻译内外的翻译史和文本双重角度对其进行较为深入的分析。
《论持久战》的杨刚英译本与《译丛》英译本都诞生于上海“孤岛”时期,这一时期文人的爱国运动面临着来自各方各面的压力,而两个译本的译者和发行者都勇敢地“抵抗”了各种不利因素,使之在孤岛上流通,最终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不仅如此,他们本身也是党员或者其他爱国人士或者同情抗战的外国友好人士,还积极地参与了除翻译以外的其它抗日宣传活动。同时,从两个译本的行文组词中也可以看出译者个人的个性色彩以及高昂的抗战热情。两个译本都在“孤岛”内完成并发行,两者之间在诞生背景和条件上有很多相似的地方值得探讨,本研究从译内和译外两个角度对英译本进行比较研究。在通过对文本进行细致的分析后发现《译丛》所刊登的《论持久战》的缩略本与杨刚的英译本有着紧密的联系,文章结合时代背景和史料对这一原因进行了剖析。
本研究希望为《论持久战》的英译研究,尤其是抗战时期的英译研究提供一定的启发与参考,使更多人认识到译者等人在其中的努力与艰辛,推动人们对于翻译行动主义理论以及军事翻译等的认识与研究,推进中国文化传播与国际话语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