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新文化运动
语言转型
现实要求
《新青年》
摘要:
新文化运动时期的语言转型问题,关涉思想、教育、制度和文学变革等诸多层面,包含理论观念和文化实践之间复杂的互动关系。学界对此已有不少新的研究成果,但仍有较大的讨论空间。本文综合采用知识考古学、语言学、文化学、历史学等多学科研究方法,尤其是对《新青年》文本语言中的高频词进行统计分析,揭示这一时期语言转型与文体转型、思维转型、思想转型的密切关系,从语言角度论述新文化运动时期思想的现代性特征。论文主体部分共五章:第一章阐述语言转型的决定性因素就是现实要求。综观语言转型的阶段,其背景起因、发展走向、最终成果都与历史现实因素密不可分。晚清与“五四”时期都发生了语言转型,但是二者在历史背景、革命对象、彻底性等方面均有根本不同,因此以《新青年》为代表的白话文运动取得了全面胜利,这也是思想现代性对于传统价值体系的胜利。现实要求是语言转型的关键动因。新文化运动时期的语言转型,承担着以新的价值体系替代旧的价值体系和救亡图存的历史使命。第二章围绕《新青年》的白话文运动主张,梳理白话文及白话文学的理论建设及创作实践观点,分析《新青年》读者群体对白话文运动的贡献,总结《新青年》白话文运动的成功经验。以《新青年》为主阵地的白话文运动是顺应时代的需要而产生、壮大和成功的。就人为因素来看,这场运动不是某一个人单枪匹马的战斗,而是同人之间各抒己见、互相支持、激烈讨论、求同存异的结果。胡适、陈独秀、钱玄同、刘半农、鲁迅、吴稚晖、周作人、傅斯年、沈尹默等人是白话文运动坚定的提倡者与实践者,《新青年》读者群体也为白话文运动的发展、探讨、实践提供了广泛的群众基础。第三章阐述语言转型与《新青年》的文学文体变革。白话文的文体变革源于两种因素:一是社会生活的变化,国势颓危、国人麻木不仁的社会现状,亡国灭种的危机使救亡图存成为最迫切的现实任务,要完成这一历史使命,前提是人的思想观念发生根本性改变。新的物质、技术、思潮、主义等历史依据使得整个思想观念都需要做出改变。二是创作者自身对于形式变革的冲动和对西方文学的模仿。诗、词、曲、章回小说这些以文言文为表达工具的文体成果斐然,知识分子对原创的追求、对形式与内容的创新以及对西方文学的模仿,促使新的文学文体的出现。诗歌、小说、散文、戏剧都以白话文为表达工具实现了转型的成功,也开辟了中国新文学的新篇章。第四章立足《新青年》文本,分析其“现代性”思想话语与思想观念。以白话文为表达工具必然带来新的词语,而分析新文化运动时期流行在社会中的主流话语,能够使我们了解当时的思想状况。《新青年》的主流话语可概括三类:个人观念、科学主义和民族国家观念,个人的觉醒、集体的认同伴随着对科学的追求,成为《新青年》的重要话语体系。思想转型与语言转型相互推动、相互成就,在历史的展开中,两者是同一过程。第五章对新文化运动时期的语言转型进行反思和评价。新文化运动时期的语言转型体现的是思维方式的转变,中西之争、古今之辨、新旧之论在当时的知识分子群体中拥有极高的热度。语言转型无疑对国人有着深远的意义,它是思想革命的必然需求,新思想的传播需要白话文的话语形式,而白话文要想产生深远的广泛的影响也需要新思想作为内核,思想话语实现了对国人的思想启蒙。但是其中的局限也需要我们深思,新文化运动时期将白话文与文言完全对立,甚至与传统文化完全对立,一味强调输入外文的翻译作品,使用欧化语法,一定程度上背离了科学理性的精神。(正文共193969字,参考文献15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