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八旗制度
旗制变通
东北地区
新政时期
平满汉畛域
摘要:
二百余年来,东北八旗驻防镇守清王朝的“龙兴之地”,然时移势易而渐就陵夷,至新政时期已呈窳败不堪之态,加之边疆危机日亟,清政府最终废除了三将军为首的军府制而改设行省,拉开东北旗制改革序幕。在旗务管理上,三省在行政公署下设临时的旗务管理机构——旗务处,承袭原将军衙门兵司事务。在改革八旗兵制上,吉林、黑龙江两省大规模裁撤副都统、协领等驻防,奉天则稍显缓慢;三省八旗官兵则通过对品选调、征练新军等途径,逐渐脱离旗佐组织。经此整改,八旗驻防彻底丧失了军事意义,所留部分旗署和八旗官兵仅辖旗务。但是,裁撤旗缺旗饷等问题上,清政府则始终未能切实推行,甚至驳回奉天八旗官兵改革事宜,反映清政府在东北旗制变革上的“保守”。宣统二年日韩合并后,奉天谘议局提出立即裁撤旗饷改练陆军的意见,但遭到力主逐渐变通旗制的奉天旗务处的反对,两者形成龃龉之势。但至宣统三年,旗务处因款项筹集而不再反对立即全数裁撤旗饷旗缺。时任东三省总督的锡良深知旗制变革复杂、牵扯面甚多,故最终否定裁饷改练陆军、全数裁撤旗缺旗饷之议。较之制度方面变革,清政府更重视解决东三省旗人生计问题,主要从计口授田、兴学、实业三方面入手,以期实现“化旗为民”、满汉融合等目的。总之,清末新政时期的东北旗制改革,有利于结束旗民分治的状态,推进驻防兵制的解体,促进满汉畛域的化解,但是在度支窘迫、八旗官兵态度、清政府对待旗制变通保守态度等因素影响下,改革触及到裁缺裁饷裁旗等深层次问题时便难以为继,反映了新政时期旗制改革的实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