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五四运动
郭钦光
追悼会
悲情动员
串联
摘要:
五四运动距今已过百年,作为中国近代史上最富影响力的事件之一,五四运动从发生当时就开始被传颂、记忆和诠释,这就造成相当一些基本史实并不清晰,给人以朦胧之感。故借助个案,重现进程,无疑对五四运动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所以对五四运动中的郭钦光事件进行研究,有利于深挖运动历史细节,使五四运动的形象更加全面。1919年5月4日,北京各校学生因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进行游行示威,五四运动就此拉开帷幕。游行过程中,愤怒的学生上演了“火烧赵家楼”一出武戏。事后,参与游行的北大学生郭钦光身死,其后郭钦光死亡事件迅速发酵,成为一时焦点,并引发了全国各地对其的追悼。郭钦光是广东文昌人,自幼好学,并热心国事,1917年进入北京大学就读,并亲身参与了五四游行,并因参与游行而身死,而受众人追悼。但关于郭钦光去世的具体经过如何,却说法不一。最先流出的说法是郭钦光在游行时被曹汝霖佣人及军警殴打致死,但事实上,郭钦光应是病逝,其被殴打致死的说法来源于学生的塑造。学生对其死亡的塑造是一种动员策略。郭钦光去世后,其事迹迅速传播开来。郭钦光事件的主要传播主体是青年学生和报刊,在两方的共同推动下,郭钦光的死亡由一个青年学生的个人悲剧转化为引发社会各界关注的公共热点事件。追悼会是悲情动员的最好场所,各地学生联合会纷纷筹办郭钦光追悼大会。青年学生通过追悼会的种种仪式,肯定了郭钦光殉国的意义,激发与会者的爱国情感并借此博取社会各界的同情和支持。如此以来,郭钦光追悼会的举办成为学生围绕死亡进行社会动员的重要方式。学生对郭钦光事件的塑造、传播的背后则透露着学生在运动中的悲情动员行为以及学生内部为扩大运动所进行的组织与串联。爱国的背后有谋略的加持,正义的另一面是刻意的煽情与动员,但这并不损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只会令五四运动的形象更为鲜活、全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