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常用邮箱:*
您的手机号码:*
问题描述:
摘要: 长征的历史过程 红军长征主要分为六个阶段: 第一阶段:长征准备阶段(1934年7月7日~1934年10 月10 日).早在1934 年5 月,红军就有撤离中央根据地的打算,随后,便做了一系列的准备.7 月7 日,为了减缓对根据地的压力,临时中央提出了抗日主张,并派寻淮洲、乐少华率红七军团组建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向闽浙皖赣边前进,一方面是为长征探路,另一方面是为减轻根据地压力,将战火引向国民党.7 月23 日,中央派任弼时、萧克和王震率红六军团离开苏区,打通与湘鄂赣根据地的联系通道,为战略转移做准备.
关键词: 孫中山 博愛 證嚴上人 慈濟 大愛
摘要: 孙中山在一百多年前提出的「博爱」思想为国人所周知,尤其他毕生的博爱题字共有64幅,在在显示这是他念兹在兹、思想中的核心;而证严上人自1969年带领慈济志工在台东大南村大火发动紧急救援开始的「大爱」实践,一眨眼也已超过半世纪了。两者看似平行时空,但却有着极其相近的初衷,这是本文会将之连结的最重要动机。本文运用文献分析法与比较研究法,先对孙中山的「博爱」思想以及证严上人的「大爱」思想暨实践做各自梳理,接着进行相同与相异的比较,最後则提出兼论政府应扮演角色以及对慈济的期许之归纳结论。本文以为,尽管证严上人所带领之慈济的本质是宗教团体,不过其「大爱」实践却是同时也将孙中山从未自己实践的「博爱」思想具体落实在很多直接关怀人民的层面,这样的印证,无疑突显孙中山思想的高度,但也代表在中华民国政府治理架构下,慈济的重要;毕竟它除了具有抚慰人心之宗教角色外,某种程度亦是孙中山思想的传承者以及政府施政的部份协力者。是故未来除了继续扮演各自原有的角色外,必要时彼此间的相互协助与支援也将不可免,无论是治国思想、纯理论面的「博爱」,亦或是宗教思想、重实践面的「大爱」,相信这样的力量绝对会达成一加一大於二的效果的!
摘要: 北京学生的爱国斗争赢得了社会各阶层人士的广泛拥护.陈独秀拟定了《北京市民宣言》,呼吁北京的学生、商人和劳工勇敢地起身抗争,对社会实施根本性的变革.
摘要: 七七事变 1937 年7 月7 日晚,驻屯北平南郊的日军以军事演习中一名士兵失踪为借口,要求进入宛平城搜查,日军的无理要求遭到中国驻军的拒绝.早有准备的日军悍然炮轰中国驻军防地,驻卢沟桥和宛平城的中国守军奋起抵抗,这就是"七七事变",又称"卢沟桥事变".七七事变标志着中国全民族抗战的开始.
摘要: 教师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力量,更是中国教育现代化的主力军.笔者所在的学校有在编教师91 人,40 岁以上的教师 82 人,占比90.1%.教师平均年龄偏大,年龄结构失衡,资深教师的职业倦怠成为学校发展的软肋.如何激发资深教师的内驱力,调动其丰富教育教学经验,促进其成为学校高质量发展的中坚力量?
摘要: 1919 年1 月至6 月,英、美、法、日等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胜国在法国巴黎召开了所谓的"和平会议",中国作为协约国之一,也派代表参加了会议.会议上,中国代表提出了废除外国在华特权、取消"二十一条"、收回青岛主权等正当要求,然而,英、法、美等列强操纵了会议,不但对中国代表提出的要求置之不理,还将德国在中国山东的特权转让给了日本.消息传到国内后,长期积压在中国人民心中的怒火像火山一样爆发了!
摘要: 五年计划是中国国民经济计划的重要部分,属于长期计划,主要是对国家经济发展方向、发展方针、重大建设项目、生产力分布和国民经济重要比例关系等作出规划,为国民经济发展远景规定目标.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实现国家工业化是党领导各族人民实现国家独立和富强,使中国能力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必由之路.但是到 1952 年,我国工业化的起步点仍然很低,许多重要工业产品的人均产量远远落后于工业发达国家.
摘要: 编前语: 革命并非一蹴而就,在夺取胜利的征程中曾遭遇过许多困难和挑战,也经历过许多次低谷和绝境.始于1934年10月的二万五千里长征,正是中国共产党在艰难困苦中以非凡的智慧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历经600余次战役战斗、跨越近百条江河、攀越40余座高山险峰、穿越茫茫草地……战胜千难万险,付出巨大牺牲,写就的一部雄浑的英雄史诗,铸就的一座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中的巍峨丰碑.
关键词: 五四运动 芜湖 学政商关系 地方权势格局
摘要: 以往关于五四运动的研究多从单一群体着手,较少将学政商多方主体统筹起来加以考量。实际上,五四运动的发生离不开社会各主体的参与。以芜湖地区为例,五四运动之前,学政商之间存在着纷繁复杂的矛盾。五四运动爆发后,政界和商界对学生运动给予了宽容和支持。但是随着运动的深入,学界与政界、商界的对外态度出现分歧。“丸三药房事件”之后,日本与北京政府对芜湖当局施以高压,芜湖当局为了维持秩序稳定转而镇压学生运动,学商的联合行动由于当局的反对而草草结束。地方权势格局在促成五四运动的同时,也在限制着五四运动的发展,五四运动的爆发也使得地方格局很难再维持原有局面。五四运动之后,学生针对地方问题展开了一系列运动,冲击了安徽既有地方权势格局,这成为理解政党力量通过学生运动进入芜湖地区的重要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