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嘉定
清末民初
地方自治
练西黄氏家族
反户口调查
摘要:
清末民初作为中国近代社会转型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地方自治的开展对中央与地方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以往有关地方自治的研究,一方面以宏观的视角去探讨地方自治在某一省、市的运作,另一方面则侧重于制度史考察。本文选取清末民初嘉定地区作为个案,以地方自治为线索,考察地方自治在推行与实施过程中所引起的县以下乡村社会权力与秩序的变化。从1908年《城镇乡地方自治章程》颁布后,按照章程,城镇乡依次展开,1911年嘉定正式成立县自治公所及县议事会,但不到半月的时间,便因武昌起义被迫中止。辛亥革命后,地方自治制度并未随着清政府的倒台而中止,仍然被视为实现宪政重要的手段,议事会等原有自治机构被保留。不过,在议会制度恢复和运作的过程中,议会中的议员先后分化成不同的派别,围绕着议员选举、正副议长改选等问题,产生了一系列的纠纷。民国初年在政党政治形成与发展的大背景下,又分化成不同的党派之间的斗争,在嘉定城墙拆存的三次争论中,集中反映了嘉定地方政治派系演变的趋势。科举的废除使得士绅丧失了传统政治优势,而清末新政以及由此推进的地方自治,则为士绅阶层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经商兴家的嘉定西门黄氏,在家族前期的发展过程中,科举功名的获取、联姻活动的开展以及地方公益的参与,提升了黄氏家族的社会地位,使其跻身于嘉定望族之列。有清一代,黄氏在地方事务管理方面,仅限于参与地方公益、主持西门的厂务。随着地方自治的开展,通过在乡、县自治机构任职等方式,参与到地方事务当中,使得权力范围由乡逐步扩大到县一级,形成了以黄氏兄弟为首的新式精英阶层,以此获得新的社会权势,完成了由商人到近代新式精英阶层的转变。户口调查作为地方自治的重要内容,在清政府的设想中,户口调查结果可以用于划定选区、调查选民、选举议员,进而成为实现地方自治的重要基础。各地在推行的过程中产生了一系列反对风潮,嘉定陆渡桥反户口风潮便是其中的一个缩影。风潮虽因谣言而起,但也反映出这一时期传统官绅民关系的变化,事后地方政府虽采取补救措施,调查仍陷入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