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常用邮箱:*
您的手机号码:*
问题描述:
关键词: 日本 地方政府 地方自治 地方财政困难 改革启示
摘要: 日本泡沫经济破灭后,地方财政逐渐累积了大量债务,中央财政对地方财政的转移支付也逐年减少,地方财政状况日益恶化。2000年以来,日本地方财政不断进行各种改革尝试,财政状况有所好转,但仍不乐观。目前,日本地方财政以推行PFI等公私合营模式为主的新一轮改革措施正在铺开,其经验值得探讨与借鉴。本文在对日本地方财政制度进行简要介绍之后,梳理了日本地方财政在泡沫经济破灭后的改革历程,总结了可供我国参考借鉴的若干经验。
关键词: 地方立法权 立法过程 宪法效力
摘要: 《立法法》修改赋予更多地方立法权,改进了立法权的配置结构,推动了立法发展。宪法在立法权配置方面留下了诸多空间,宪法规定了地方政权机构的权力,宪法还为地方权力行使划定了边界。宪法规定了处理中央和地方关系的基本原则,宪法具有鼓励地方开展立法实践的特征。宪法的这些精神、原则和规定引导和激励立法活动参与者通过修改《立法法》扩大地方立法权。宪法作为规则、程序和动力机制,是宪法控制立法过程的有效形式。
关键词: 民族区域自治法 配套立法 地方立法
摘要: 广西加强民族区域自治配套立法,既是为了完善中国民族法律法规体系,也是为了更好地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广西民族区域自治配套立法存在已有的配套立法不完备、地方性法规中涉及民族立法的内容偏少、自治区级重要的配套立法缺失等方面的不足。建议加快中央层级配套立法引领地方配套立法,提升配套立法的质量和数量,制定涉及民族方面的地方性法规弥补自治区单行条例缺失问题,推动自治区级重要配套立法的出台等方面完善广西民族区域自治配套立法。
关键词: 人大代表 联系群众 平台建设 三中全会 人民群众 网络平台 立法权 监督权
摘要: 党的十八大提出,“在人大设立代表联络机构,完善代表联系群众制度”;十八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捉出,“通过建立健全代表联络、网络平台等形式密切代表同人民群众的联系”;十九大提出,“支持和保证人大依法行使立法权、监督权、决定权、任免权,更好发挥人大代表作用”。
关键词: 犯罪参与体系 单一制 立法依据
摘要: 区分制与单一制是两种现存的处理犯罪参与问题的客观立法模式。从我国《刑法》的现实规定出发,宜认为我国的犯罪参与体系归属于单一制。以"立法原意""共同犯罪人的立法分类""法条关系""立法特点""立法动态"为切入视角,对我国犯罪参与体系归属单一制立法依据进行的论述,既是对我国犯罪参与体系归属争论的一种回应,也是对单一制论断理由阐释的一种补充。
关键词: 少数民族文学研究 方法论 新中国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 民族区域自治 唯物辩证法 多民族国家 程序观念
摘要: 新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研究在其60余年的艰难探索中取得明显成效,这与研究者们的方法论选择不无关系。概而言之,新中国少数民族文学总体研究的方法论受制于三大现实情境和程序观念:一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及其制导下的唯物辩证法;二是“人民共和”的社会主义政体以及与之相匹配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制度;三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现代国族观念以及民族平等、民族团结、民族区域自治、各民族共同发展繁荣的政策导向。
关键词: 民族区域自治 立法 少数民族 习惯法
摘要: 本文以S自治县为样本,指出自治条例体现了对当地少数民族的传统、宗教、文化和习俗的重视;单行条例和变通规定涉及相邻权、安全生产、自然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民事纠纷调处、婚育制度等,内容较为丰富。但自治立法也存在滞后性、缺乏可操作性、特色不鲜明、调解制度不完善等问题。鉴于此,应充分认识民族习惯法的价值,加强对当地民族习惯法的发掘、整理、研究和利用;在对民族习惯法的收集整理中,应加强各类专家协同合作,加强对外合作交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在自治立法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少数民族习惯法之精华,努力协调国家制定法与民族习惯法的关系,增加变通立法并完善调解制度。民族区域自治立法应主动迎接民族习惯法之挑战,努力实现国家制定法和民族习惯法的共赢与协调发展。
关键词: 亚洲 民族自治 民族区域自治
摘要: 随着冷战的结束,民族自治已经成为亚洲大多数多民族国家的选择。长期实践表明,亚洲民族自治已经形成了自身的类型并表现出不同的特点;民族自治能在亚洲地区有长远的发展得益于它具备了一定的主、客观条件;民族自治政策的施行在取得明显成效的同时也显示了其存在的缺陷。全球化时代,对亚洲民族自治的前景进行分析,不仅有利于增进对民族自治的了解,而且有助于发展和完善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关键词: 民法学界 正当性 民法典编纂 合宪性解释 基本权利主体
摘要: 自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以来,伴随着中国民法典编纂,对于民法典内容的讨论也如火如荼地展开。其中,民法作为部门法如何协调与宪法运作这一中国法治的重大问题,在经过2006年的'物权法风波'后,逐渐激起民法学界与宪法学界的兴趣,两学界开始摆脱学科内固见、有意识地思考与交流。在此次制定《民法总则》的过程中,宪法与民法的运作关系也获得了不少学者的关注,引发了不少争议。ab这其中最重要的问题即是:是否要在《民法总则》中写入'根据宪法,制定本法'。
关键词: 调解委员会 地方自治 法治 纠纷处理
摘要: 近代以来,随着西方法律在中国法治实践中的问题不断涌现,中国开始寻求适合自身实际的法治形式,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基层调解委员会就是在追寻适合中国法治模式的基础上形成的。通过对重庆及附近地区基层调解委员会的分析,可以发现调解委员的身份大多为地方精英,基层调解委员会工作成效也存在一定缺陷。不过,在社会关系纷繁复杂的今天,这种具有"东方智慧"的行政调解机制也能提供诸多的历史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