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边境经济合作区
国际合作
区域合作
法律与政策
民族区域自治
摘要:
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地处东北地区的中、俄、朝、韩、蒙五国在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的倡导下,共同启动了图们江区域合作开发项目,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大潮逐渐深化及"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又为图们江区域进一步开发合作提供了宏伟愿景,各国、各地区参与合作的意愿更加强烈,区域合作的领域、模式、层次都在不断深化创新,图们江区域(珲春)国际合作示范区(以下简称珲春示范区)立足珲春市、依托长吉图、面向东北亚、服务大东北,是带动全省对外开放的桥头堡,未来不可或缺的县域经济增长极,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催化剂,也是推进我国与东北亚国家间国际交流与合作的重要平台。珲春人文历史悠久,地理位置优越,资源丰富,示范区不仅紧邻朝鲜、俄罗斯边界,经贸交流更可辐射至全部东北亚国家,对图们江整体开发至关重要。随着区域经济一体化的逐渐兴起,外加东北亚地区错综复杂的地缘政治因素,日渐严峻的国际竞争与合作形势又对示范区发展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新析遇和新挑战的促使下,迫切需要重新审视示范区的发展环境体系,推进国际合作的契合与对接。本论文在已有科研成果的基础上,围绕珲春示范区近年来经济发展趋势展开论述,主要分为六个方面:文章第一章为绪论,阐明主要研究目的和意义,介绍当前本课题的学界研究现状,概括文章的主要研究内容和使用的研究方法。第二章对我国边境经济合作区和民族地区经济法律及政策进行梳理整合,民族地区的繁荣昌盛为边境经济合作区奠定了更加良好的发展基础,边境经济合作区所带来的经济效益又使民族地区成为最直接的受益者,二者相辅相成,共同助力我国边疆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对实现全面小康社会和确保边疆稳定、民族团结发挥重要作用。第三章主要介绍了珲春示范区优越的区位优势,从国家、省、州、市四个层面分别整合了示范区享有的政策支持。目前示范区已初步形成国际国内契合衔接的交通道路网络,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也在不断完善,与东北亚各国频繁的经贸交流与合作加速了示范区的经济发展。第四章通过分析国内、国际不同地区成功的边境区域经济合作范例,阐明其主要发展模式、机构体系,为珲春示范区转型升级提供参考和借鉴。第五章阐明目前示范区面临的主要问题。首先,示范区所处东北亚地区国际合作环境较差,主要合作国之间经济基础参差不齐,互利共赢意愿薄弱,缺乏有效的沟通与协调机制,难以寻找共同发展的切入点,无法形成发展合力。其次,受各国不同的历史文化背景影响,区域合作各国之间法治存在较大冲突,又欠缺统一的法律规范机制,出现纠纷时缺乏迅速有效的救济途径,支撑示范区发展的软环境有待提升。最后,地处民族自治地方的珲春示范区,民族区域自治的特色并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延边州虽已在经济管理、生态保护和内务司法等众多领域颁布单行条例,但随着示范区的不断发展,各种新类型的国际合作项目逐渐出现,缺少针对新领域的约束规范,单行条例的领域还有待扩展,部分过时的单行条例也有待补充完善,这些都成为限制示范区发展的重要因素。针对上述问题,在第六章提出具体完善建议。在区域合作的国际环境恶劣方面,提出首先要建立中央、地方各级政府层次分明的定期会晤机制,加强交流与沟通,寻找共同的切入点,以经济合作缓解政治矛盾,形成发展合力;其次,采取实际行动,深化各国信任机制,树立信任、责任、命运共同体意识,营造良好的国际环境。再次,签订区域合作框架协议,对区域合作的主要领域作出基础性规定,并逐渐在此框架协议下,针对具体领域签订合作协议,进一步深化区域合作。在缺乏区域合作保障约束机制方面,应首先加强各国的法律交流与合作,通过组织学术会议、人才互访交流等多种形式的法律交流途径,加强对各国在国际合作方面的法律、政策的了解与掌握。其次,通过签订双边、多边国际条约等方式,协调促进区域法治一体化,减少区域合作中的法治冲突。再次,设立图们江区域国际合作综合管理机构,对区域合作各国的法律、法规、政策进行整合并负责监督各国贯彻执行,建立具有图们江特色的纠纷解决机制,为区域国际合作提供更加快捷、有效的救济途径。最后,在完善延边州单行条例体系方面,针对新出现的领域,应尽快颁布新的单行条例,对无法满足现状的滞后单行条例进行补充完善,整合国际合作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从内部为示范区发展保驾护航。